| 方滋与陆游 |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6月09日 08:58:43 |
| 看到本文标题,或许有人会问:方滋何许人也?答曰:方滋(1102~1172年),字务德,宋严州桐庐白云源人(在《桐江白云源方氏宗谱》上名为“滋之”),晚唐著名诗人方干第十一世裔孙,浚州通判方元修之子。宋绍兴初,方滋以荫补迪功郎,历知秀、楚、静江、广、福、明、庐、镇江、鄂、建康、荆南、绍兴、平江等州军府,为官四十余年,三为监司,五为郡守,七领帅节,足迹几遍南宋境内。所至务尽其职,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严而不苛,经理财赋缓而不弛,拒增赋税,修筑华亭海堰等,政事多有可纪。又曾入朝权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兼权户部。两次出使金国,吐论平正,应答自如,为金人所推重。方滋知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时,正值金人犯淮,淮民渡江,人近数十万,他日夜奔走于江滨操劳,指挥安抚工作。“为开旧港泊舟,使避风涛”,令“饥者皆得食,比去,无不感泣”(见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十一·方公墓志铭》)。宋代陆游、刘一止、曾几、朱翌、吴芾、黄公度、张孝祥、陈杰等诗人名流,曾作多首诗词为其歌功颂德。交结诸多朋友,陆游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陆游,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宋高宗时,才华横溢的陆游参加过科举考试,他本来是完全可以考中进士的,结果因权相秦桧从中作梗,与进士失之交臂。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镇江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方面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和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曾在《后村诗话续集》中称赞他的词“激昂慷慨者,稼轩(辛弃疾的号)不能过”。 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陆游与方滋的缘分要从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说起,当时三十九岁的陆游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达任所),与三十一岁的知镇江府事方滋成了“黄金搭档”。从二人的职务上看,“通判”是位于地方行政单位“府”的一种地方官,是“知府”的佐贰(辅助主官的副官),因此,其官位于“知府”之下。但是,其职权却大于“知府”,因为行政公事必须经“知府”与“通判”共同签署才能生效,而且“通判”作为皇帝的耳目,对知府事的弹劾可以直达皇帝。当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成为江防前线。“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山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方滋登“多景楼”游宴时,感怀伤景、不能自已,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多景楼》这首词: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这首词的上阕忆历史人物,下阕抒登临所怀,全词表达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彰显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该词从“多景楼”的“形胜”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镇江又称徐州或南徐州——笔者注),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陆游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横戈跃马的豪情。 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今日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使君”一语,在汉代用来称呼太守、刺史以及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可通俗理解为“先生”,由此可见陆游对方滋的尊重。“使君”一句的意思是:先生啊,您的气魄真是通达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您谈笑间一扫而光。“古今愁”三字启下承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下,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一是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二是孝宗侈谈恢复,实则输币乞和,靦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三是眼下自己又被贬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之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 但是,爱国志士们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民渡江归宋者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因此,虽然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多景楼”谈笑风生。方滋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陆游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感,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 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军羊祜镇守襄阳,登临岘山兴悲故事,以古喻今,用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住的心情。陆游笔下的“不见襄阳登览”、“遗恨黯难收”,指的是羊祜志在灭吴而在有生之年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意在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 陆游的这首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宏大,寄慨深远。后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书而刻诸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南宋著名词人毛开次韵和歌,下阕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更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万千之语。 |
| 原标题: 方滋与陆游 |
| 作者:方向明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