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郑家样里”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5月05日 08:40:29 |
■ 罗萍 “郑家样里”,就是原来的郑家样村。 以前我们罗家村和郑家样、蓬里、大青垅,同属三合乡三联大队,大奇山下的这四个小村庄,刚好坐落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我们村和郑家样最近,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去玩,他们村有两棵大樟树,其中一棵已有树洞,大家都喜欢在那里玩。 郑家样的老接生员看到我,总是笑眯眯地说:“某某的女儿,你是我捡来的!”开始我不当回事,后来说得次数多了,竟半信半疑地问她:“从哪捡的?”“喏,就在那个樟树洞里。”看着那个确实能放下一个婴儿的树洞,我又想起妈妈嘱咐过让我每次看到她“要喊奶奶”,自然就信以为真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不敢向家人求证,后来才偷偷地问过爷爷,原来她是帮我妈接生、第一个抱我的人。没想到的是,我16岁初中毕业,阴差阳错地学的竟然是“助产士”专业,3年后也走上了“接生”这条路。 我的一个姑奶奶,也就是我爷爷的妹妹是嫁到郑家样的,爷爷每年会带着我去拜年、过时节。郑家样比我们村大,而且住宅集中、交通方便,就在大奇山路两边。小时候放露天电影或唱戏,我们也会赶过去看,一场不落。假如要去“九十六亩”(就是九十六亩茶园所在地,简称“九十六亩”),也要从郑家样村中央过,经过村里的那口池塘和池塘前面的田埂,再穿过一片山林就是九十六亩茶园和制茶厂了。那片山林有一个山洞,小时候我们曾大着胆子走进去过,里面很大,有一滴一滴的水渗下来,听大人们说以前在洞里躲过日本鬼子。小时候不管是去采茶叶,还是去茶厂玩,都要从这条山路过,每次看到这个山洞,总是感觉很神秘。 那片山林后来因为常年无人砍柴和走路,林木茂盛,山路也就渐渐荒芜了,而山林那一边的九十六亩茶园也早已变成巴比松米勒庄园了。茶园里那一排排整齐规整的茶树,和偶尔从茶树间长出来的“喵喵子”,都成了我记忆里的画面。 2008年,因杭千高速和迎春南路的建设,大青垅和罗家村首先腾空,在等待安置房建造的过程中,我们罗家村的村民大部分租住在郑家样,那段时间的郑家样可是最热闹的。两个村的村民晚饭后在大奇山路逛逛,在路边的小店门口聊聊天、看看电视,一派辛弃疾笔下《清平乐·村居》的温馨休闲。村里的吕老师,小学一年级教过我,她很喜欢看古书,我家租住在郑家样的时候,她曾问我借过几本《古代短篇小说》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她也回赠过我一部《清史》。那时她早已退休,早晚在大奇山路散步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家,总会停下来笑盈盈地和我聊几句。 最近几年,因为富春山健康城的建设,郑家样和蓬里也整体搬迁,两个村庄的大部分村民就租住在我们罗家和大青垅的安置房里,所以现在的金中农居点差不多同时居住着整个“三联大队”的村民。 整个“三联大队”腾空以后,只有郑家样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村里大部分新造或半新的民房都保存了下来。政府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外墙统一刷成白色,三十八幢风格迥异、别具一格的房子,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就像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在“画”里逛逛,我惊喜地看到池塘还在,大樟树也还在。池塘依然清水微澜,我蹲下身去,用手拨水,一池水瞬间被唤醒,一波一波地漾开去,听得石壁缝隙间叮咚地响。假如你细听,依稀还能辩出当年孩童们的嬉戏声和妇女们的捣衣声。我又走近樟树,摸摸树干、看看树洞,这苍劲古朴富有生命力的两棵树,依然枝叶繁茂,遮荫避日。鸟雀飞来了,树上“繁花”盛开。有人说,树是不老的,无论何时,它都在生长。它在地下“伸长”,根越扎越深,根须越来越长,越伸越远,终于紧握其他大树的根须,彼此缠绕,盘根错节,形成共同守护以及传世的强大力量。 开始我也和其他村民一样,以为这里将改建成一个精品民宿。直到2021年的7月31日和8月1日,桐庐作协在富春文学院·陆春祥书院举办了一场邀请知名作家走进桐庐改稿会。作为一个初级写作者,我非常珍惜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早早和同事换好了班。很多文友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得知书院地址,原来就在郑家样,整个村将改建成一个文创园,这实在是郑家样之幸,也是桐庐之幸。 去年的7月30日晚饭后,我兴冲冲地去郑家样提前踩点。依山而建的三幢民房,经重新设计,脱胎换骨般地成了一个曲径环绕、处处皆景的院落。你看,书院的围墙正“死心塌地”地在为凌霄“撑腰”,凌霄也用“纤纤玉指”在替围墙“上妆”,一不小心竟将整堵白墙点缀得活色生香……书院前面就是池塘,微风骤起,令人思绪荡漾。因为是夏天,可以听见树上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叫,因为是傍晚,书院在灯光、树木的掩映下显得更加静谧。“富春山下富春江,富春江对富春庄。高山流水择邻地,我在庄里写文章。”精神文化之美永远为绚烂物质所不及,我喃喃地念着陆春祥老师的这首小诗,久久回味。 从去年夏天到现在,桐庐的众多文学爱好者已十余次相聚书院,参加成人组和少年组的各类文学培训。给大家授课的老师都是全国各地的文学大咖,在文学院听课学习,就像来到一片森林。溪水潺潺,在这片文学森林,你可以和文友们一起共享这水声,听听自然的想象和叙述。往森林深处走,花草更是奇异。幽谷中的大师们会告诉你关于他们的历程,他们的师承,他们的传奇。当你从森林中走出,笔尖灵动。你终于可以回答诗人弗罗斯特的问题:森林中分出了两条道路,而你选择了你爱的那一条。 桐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作为一名桐庐写作者,不仅要立足我们热爱的乡土,深入挖掘和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更要打开眼界,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和表达……陆老师把桐庐的文学力量凝聚到这里,为大家开了一扇广阔的视野之窗,当我们站在这个坐标往外看,再回视脚下的大地,回视故乡,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启发——从点亮桐庐文学的灯盏,到全国知名青年作家入驻,陆老师将通过书院平台持续引入资源。短短一年时间,不论是成人组还是少年组的文友们,都有许多文章纷纷发表于全国知名刊物。这令人惊喜的“拔节”声,宣告着桐庐文学已内生萌动,春草勃发,呈现出一片美好的、令人期待的风景! 到2022年8月上旬,整个文创园基本改建完成。石头铺就的小径伴着清清溪水从门前流过,小径边的飘香藤,着了魔似的晃动,小鸟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一眼。象牙白的围墙上挂着娇滴滴的蔷薇,仿佛红粉佳人倚于墙畔,抬眼间,万千风情流转不断。各种富有层次的绿植,修长挺拔的翠竹、大片大片的蓝雪、色彩艳丽的绣球、盛情似火的扶桑……都在争先恐后地绽放自己的魅力。 夜晚,又是一番别样风采。月光如水,为白墙黑瓦的建筑笼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轻纱。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房前屋后洒下一圈圈涟漪,和一堵堵石头垒成的矮墙相映成趣。墙角的夜来香,一股脑儿吹着喇叭,蝴蝶如果知道它的妍美,定会销魂失魄——几声虫鸣忽又打破了这份幽静,小小虫儿分明是在独享属于自己的韵律——整个文创园,在纯净的天幕下,溢着清香,带着恬梦。 大部分村民每天仍在富春山下劳作生活,看着郑家样一天天蜕变,化蝶重生——简约和高雅相融,古朴和现代结合,外在和内涵并存,乡村和城镇的完美契合体。清风沉醉的晨夕,许多人和我一样,经常徜徉在这里,在这里逗留。有时我会突然想到爱看书的吕老师,假如她还在,看到自己的村庄不仅得以保存,还成为了一座丰盈的精神家园,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朝圣地,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原来的“郑家样里”,在我心里大概就是一段旧时光,我看见自己的身影,隐没在树荫下、水塘边。现在的文创园,文风汤汤,清流潺潺,翻开了富春山下山水人文交融的新篇章。 |
原标题: 徜徉在“郑家样里”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