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声遐思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3月03日 09:18:01 |
■ 黄新亮 吆喝,是坐商行贾用以宣传经营内容等招徕性信息的听觉标识,它通过有声语言招徕顾客,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商务语言现象;吆喝,亦称为口头广告,是中国古代社会广告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广告形式。 有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言下之意是商家的产品质量过硬,经营内容具有自己的特色,不愁没有回头客和销售市场。这也是大众较为普遍的惯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商品经济时代的兴起与迭代,国民们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随之不断地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继而,出现“酒香也得勤吆喝”之社会语言广为流传,逐渐颠覆了国民们“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和基本认知。从坐等顾客上门到主动出击,运用“先声夺人”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诉求,以招徕顾客,实现商品交易目的;或在固定的营业场所吆喝,或在街前巷后叫卖,或是走村入寨叫卖…… 从我懂事起,吆喝声便不绝于耳,耳濡目染。记忆中最早听到的吆喝声,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有关兜售膏药之类的。黑乎乎的药膏粘附在白色的粗布上,这种膏药是民间郎中研制的药方,不失为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有称其是祖传秘方的,以此作为吸人耳目的“卖点”。百姓们习惯称其为“狗皮膏药”。“卖膏药来——卖膏药!祖传秘方,一贴就灵,治疗各种伤病伤痛,陈伤新伤都见效……” 同时,有卖梨膏糖的营生出现,“卖梨膏糖!卖梨膏糖!年老的,年轻的,男子汉,大姑娘。要是吃了我的糖,身体又会做,又会养。”一连串吆喝声,道出了其产品广泛的适用性以及突出功效。 民间夸他人口才好,有“你这嘴皮子这么溜,是卖狗皮膏药和卖梨膏糖出身的”的说辞,虽无讥讽之义,却有戏谑之味。其实,口才“最好”的夸口和说辞还是:能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引言出自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此言属于中性词,在《包身工》文章里的语言色彩含有贬义性质。 “磨剪子来——戗菜刀!”农家妇女比较喜欢听到这种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家里的菜刀剪刀不锋利了,男人磨起来大多不专业,而刀具之类用品使用频次较高。如遇菜刀使用得不利索,出于无奈便只能在水缸口边沿反复摩擦几下,能将就着用一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对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群体来说,最为难忘的是卖棒冰的吆喝声:“卖棒冰喽!卖棒冰喽!白糖棒冰3分钱一支,赤豆棒冰5分钱一支……”炎炎夏日,蝉鸣声声。在村里,会经常看到卖棒冰的小商小贩,骑着自行车,戴个草帽,脖子上挂一条毛巾,驮着一只大木箱,里面存放数量不多的棒冰。后来,时髦的卖棒冰之年轻人,留着西洋式长发,戴个太阳帽,穿着喇叭裤 ,还配上一副墨镜,真让人羡慕不已,倒也成为夏日村寨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小时候听到棒冰的叫卖声,我是再也坐不住了(套用现代南方黑芝麻广告词)。这也许是一种条件反射,听到卖棒冰的吆喝声,总会令人垂涎欲滴,继而产生凉凉的甜甜的通感。那年代,想吃上一支棒冰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的事。听着吆喝声从村口传入,再在村里飘过,眼睁睁地看到村里个别“土豪”家,一下子买走两三支棒冰。而我只能饱个眼福,权且算是望“冰”止渴。我有几分不舍几分酸涩地默默离场回家,喝一碗“六月消”凉茶,感觉这母亲的味道更解渴,更滋润心田! 每年临近春节前,爆米花师傅挑着担子进村吆喝道“爆米花儿来”。村里的发小结伴循着声音,蹦蹦跳跳地赶到“现场”看个究竟,满足一下好奇心。此时,村民陆陆续续地拿着稻谷、大米、玉米等粮食来爆花儿,或当零食或做爆花儿糕。每当爆花儿出炉,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时,原本相对宁静的小山村显得热闹非凡。这吆喝声和巨响声,是对于丰年的礼赞,也是年味将至的前奏。 义乌商人是行贾的代表性群体之一,也是从行贾转身为坐商大咖的杰出浙商,闻名世界的中国商人。他们创业伊始,肩挑一副货郎担,摇动拨浪鼓,“鸡毛换糖”的吆喝声,响彻大街小巷,回荡山水之间。彼时我国尚处在商品交易的起步阶段时,工业产品与农产品的交换者居多。听到这种声音,小孩的兴奋点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梦寐以求的“糖”上。虽家里有鸡毛、猪毛收集在那里,大人们却经常会将它们藏在小孩不易发现的地方。实话实话,那时候的小伙伴们胆子都很小,岂敢觊觎甜滋滋的快感。区区不值一文的鸡毛和猪毛,背后却隐藏着小小的生计要事。因为普通农家可以用来交换一些针头线脑、顶针箍和塑料纽扣等生活日用品,也可以交换一点烟丝、火柴什么的。 想不到“鸡毛换糖”的吆喝声,从城市传递到乡村,从浙江传递到全国,从国内传递到国外……中国义乌商人“吆喝”出了一个小商品大世界,“吆喝”出了一个小商品大产业,“吆喝”出了小商品走向世界的中欧班列…… 五年前的国内一部热播且反响强烈的五十五集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里,就反复回响着“鸡毛换糖”的吆喝声,全景式地展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初创、发展和成熟的历程,热情讴歌义乌商人“鸡毛换糖,敢为人先”的群体创业精神,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一个示范窗口。 大约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安徽凤阳女人经常会走南闯北讨生活。 “取虫来!补牙来!”她们从蛀牙里取出小虫,甚至用一根细细的圆头铝棒针,竟然能从正常人的眼睛里,取出活生生的虫子。取虫补牙,一举两得。 “补缸呵,补甏嘞!”,罐、缸、甏、瓮等之类的陶瓷用品,广泛用于农村日常生活之中,若是出现损伤和开裂之类的情况,就盛不住水,不能物尽其用,需要修复。吆喝声尽管只有六个字,但是已经具有唱曲的韵味。“补”字发声以后,余音拉得很长,才接上“缸”和“呵”字,完成前一分句的传播和诉求。后一分句,运用的语速、语气和语调,略显短促和低回,听起来很有音乐感,富有情趣。 “甜酒娘!甜酒娘!”(注:特指酒曲)一声声短促,响亮的吆喝声,俨然唤醒了乡间农家酿制甜酒酿的欲望或打算。无须自制酒曲,蒸熟糯米,摊至微凉,按一定的配比放置酒曲搅拌均匀,再存放在经过消毒处理的酒具酒器里,待充分发酵三天后便可饮用。 在我的中青年时期,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母亲,每年都会做一两次甜酒酿,酒曲是自己土制的。而今,母亲已到了耄耋之年,也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我们做儿女的永远也喝不到母亲亲手制作的甜酒酿了!我非常怀念这种母亲的味道。往事是否都已化成了美好而又甜蜜的回忆?我百味杂存、欲言又止。就让时间作为酵母,往事当作糯米,封存和窖藏一缸值得品味和分享的生活况味、人生感慨…… 我在乡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听到的吆喝声举不胜举。如卖人参三七、修伞补鞋、修补篾具等等营生,都会用固化了的吆喝声,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赘述。 萦绕在家乡历史天空的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等同于曾经在乡村做过的口播式广告。有的吆喝声不仅具有一定的现代广告艺术水准,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我可以概括为以下显著特点:定位精准、针对性强;商品或服务信息条理清晰,语序主次规范;语言常有韵律,通俗易懂;以不变应万变,于万变求不变,且不变其宗。 回响在乡间的吆喝声,是一道难忘的人文风景线,有人物、有场景、有画面感、还有音响效果……她呼应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商品经济时代的起源和发展脉络,重现着农耕文明时期的乡村百态…… 致敬流金岁月,感恩美好时代。那悦耳动听的吆喝声,在时空隧道之回音壁上,撞击出古老与现代,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刀耕火种与手机电脑交相辉映的质感和旋律,唤起了我们上世纪60年代生人,甚至是几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 |
原标题: 吆喝声遐思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