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乡”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2月06日 08:34:24 |
“我离开那里很久了……四十年?五十年?从未回去过。”一个耄耋老人虚弱惆怅地躺在躺椅上,双目微闭,用满是皱纹的手抚摸着合上的书,远处的夕阳染红了眼前的小城,也点燃了他最后一丝微笑——“不过这儿,有点像桐庐啊……” 那会是我吗?不止一次,我这么想。乡,与家一样,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的希望与寄托。无数的家组成了乡,而乡则承载了无数的情。远行万里,以情为思,便有了远方游子的乡愁。我曾拜读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也曾追寻过范仲淹的脚步,亦曾凝望一江之隔的严子陵钓台,努力拼凑先生垂钓的身影,却依旧难以理解乡的感觉。也许是念叨过久,乡在我嘴里逐渐麻木,失去了那种自豪与深情。失去了情的乡,便不再是乡,而成桐庐。 失去了乡的人,仿佛失去了根的浮萍,在翻腾的水面上挣扎。纵使坚强,终不免枯萎凋零。 当朋友提出与我再游桐君山时,我竟有些诧异,有些茫然。桐君山,乃至桐庐与我早已陌生。朋友笑称:“那就更要去了,此行正是让你明白你的乡在哪里。” 桐君山并不高,却给人以舒适畅快之感。正是早晨八九点钟,烟雨濛濛,带着江南特有的温和与清凉,随江上一抹淡雾,给整个富春江都披上一层面纱。山上绿树葱茏,遮遮掩掩,但仍有几间缥缈的屋宇顽皮地露出半张脸来。窗前,有人正品香茶,俯瞰江心。桐庐确是隐居的好地方,也无怪乎严子陵先生弃官拒赏,而垂钓于此了。但这都不是我今天所追寻的。跨过吊桥,我快步上阶,时不时随手拨开眼前阻碍的树枝。不久便到桐君祠。 朱红的庙宇几乎构成桐君祠的全部,那镂空的新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梁画栋之间,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亭台楼阁,极目白塔,小池边上还有鲤鱼戏珠的石雕。祠外还有一块小小的石碑,据说是唐人所作。千年的历史沧桑在这块碑上留下了无尽的痕迹,也为桐君祠染上了些许史诗般的厚重。步入祠内,祠中烟火缭绕,大厅里端坐着桐君雕像,金光闪闪,两边悬着对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不远处隐隐传来诵经声,平静、清逸。 离开桐君祠,我转入林中,照着指引,不一会儿便来到一棵桐树下。十余丈高的桐树历经千年风雨,早已处变不惊,一如那树下的老人。一根木杖,一个药箱,一匹梅花鹿,你端坐树下,面色祥和,七尺长须飘然落下,一如你来时的模样。是不是每个老中医都有一缕长须?我不得而知。但当你拥有这一缕长须,则仙气飘飘,尽管你肯定是不愿也不屑成仙的。 指桐为姓,自此你称为桐君老人,采山中之药,救死扶伤。后人对你的赞誉与尊崇对你来说不过浮云,你一定只是每天踏踏实实地采药,去研究那些草木的本性,去为山下的百姓治病。对你来说,弄清楚一味草药的形状,治好一位百姓的疾病,才是你真正的追求。功名利禄不过身外之物,你更是没有时间去打理这一雪白的长须的。 我明白了。 乡,对我来说只在心中,那个静谧美好的江南小镇,那令人梦牵萦绕的富春山水,那隐于山林、质朴善良的人,才是我真正的乡! 时辰不早了,我起身离开。去江天极目阁喝一杯清茶。 背后,几棵桐树幼苗在细雨的滋润下探出头来。 三合初级中学八(11)班徐梓峻 |
原标题: 寻“乡”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