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坞坑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2月02日 09:11:53 |
■申屠梅祥 两年前的一个初冬,邀了几个儿时同伴,想去大山里走走,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去独坞坑看看!”其中一位老友提议,大家一致赞同。 “独坞坑”是荻浦村民以前常去砍柴的地方,因此坞两边的山全部归荻浦村独家所有,故名“独坞坑”。此地进山口处有一小庙,名叫“下茶亭”,是以前人们进山砍柴的必经之地。小庙早已坍塌,只剩断垣残壁。从“下茶亭”开始往上走,两边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有“油石塔”“石笋”“瀑布”等景观,中间有条古道,是去姚家岭和富阳“上南坞”的唯一通道。一路蜿蜒向上,流水潺潺,清风徐徐,令人流连。 想当年,“独坞坑”是荻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它承担着整个村两千多人口的柴薪供应。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列首位。那时既没有煤炭也没有液化气,生活做饭全部靠柴,而柴火树木的生长总也赶不上砍的速度,后来山上连荆棘毛草都被砍光,再后来人们上山不仅要带镰刀斧头,还要带锄头,连树桩、柴根都被挖光当柴火烧。那时只要天不下雨就有许多人上山砍柴,常常是早上五更起、晚上半夜回,就是这样也砍不到多少柴。有不少人家,只要连下几天雨家里就会缺柴,就会生不了火揭不开锅。 那时农村,家家户户砍柴忙。我家也一样,姐姐、哥哥轮流上山砍柴,家中有时还是会缺柴。好在父亲是个砍柴能手,他人勤力大,手脚又快,别人爬不上去的悬崖峭壁,只要上面有柴火他就会上去砍。记得有一年夏天,父亲照例一大早就上山砍柴,可到了半夜也没有回家。在家中一直等着父亲回家吃饭的母亲很是着急,便四处打听,却问不到一点信息,全家人乱成一团,生怕父亲出事,又没有一点办法,母亲吓得直哭。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求生产队长发动全队青壮年上山寻找。全队人从“独坞坑”找到“姚家岭”,母亲一路大声哭喊,一直找到后半夜,才找到父亲,大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原来那天中午,天气闷热,父亲爬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顶上去砍柴,不料中暑,晕倒在山巅,待他苏醒过来时,天已黑了。他半走半爬地来到山中的姚家岭求救,那里的山民都是父亲的熟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父亲有惊无险地捡回一条性命。为了感谢全村乡亲半夜搜寻之恩,母亲把家中养了将近一年的大肥猪宰了犒劳乡亲们。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烧火做饭都用上了煤气,一般不用柴火了,“独坞坑”也就渐渐冷清了,山林树木也得到了休养生息,据说现在的“独坞坑”已是郁郁葱葱,是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了。 我外出工作几十年,对家乡的思念可谓魂牵梦绕,对昔日常去砍柴的“独坞坑”,更是记忆深刻。如今的独坞坑,具体情形又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走到坞口,就发现以前看管山林的茅屋早已倒塌,残余构件已散于荆棘丛中。 “这茅屋是当年人们来往的休憩好场所,修起来该多好啊!”族内堂叔看到后立马提议。 “是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年人都喜欢到山里走走。茅屋修起来,既方便来往游客歇歇脚,躲躲风雨,又可恢复看管山林之重任,好事情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赞同。 这是一批热心肠人,大家一商议,决定在一个叫“烂柴岗”的地方建个茅屋。大家说干就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的任务是运送,每天早上开车送大家上山,傍晚又接他们回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幢山间茅屋,重新盖起来实属不易,好在我们这些老年人,有时间,有经验,还有一定资金作保障,大家齐心协力,经过数月苦干,茅屋终于盖了起来。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此后来“独坞坑”走路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因为怀旧,有的因为好奇,有的本就喜欢到山里走走,沉寂多年的独坞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人把独坞坑“新景”发到了网上,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成为网红打卡点,游人从此络绎不绝。 荻浦自古乡贤多。两个月前,几位村里的乡贤,听说后特意到“烂柴岗”一游,他们看了后认为,原建茅屋过于简陋,他们愿意出钱,对茅屋进行升级改造。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原班人马立即积极响应,又一批热爱公益事业的人陆续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之中。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原来的茅屋变成了瓦房,面积也扩大了,由一间变为两间。原来的泥土地面,全部浇成水泥地面。考虑到来往行人增加,环境卫生也要跟上,又新建了一个洗手间。室外还搭了凉棚,并建有观景台,供来往游客观览欣赏。在门口的岩石上,我亲自写上红漆大字“烂柴岗”。 风光无限的独坞坑,面貌一新的“烂柴岗”,正笑盈盈地站在那里,等着你的到来。 |
原标题: 独坞坑 |
作者:申屠梅祥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