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充满乡愁的好书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1月25日 09:02:25 |
——读黄宾笙《乡情 亲情 同志情》有感 ■李锡元 作者黄宾笙,1930年生于桐庐县横村镇船形岭村,1946年7月毕业于桐庐初级中学。1949年5月在嘉兴师专读书时,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军政干校,结业后调入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青年干校学习机要业务,后分配到华东局机要处任译电员。1953年在上海入党,先后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办公厅机要秘书、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党派处处长、直属机关党委委员、纪检组副组长、副局级巡视员。 今年5月,船形岭村文化礼堂落成,他十分高兴,特地邀请县书画研究会的部分同志,到他家乡船形岭采风。在村文化礼堂里,我们看到了年逾九旬而依然十分健朗的他,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思维缜密。吃饭时我问他身体为何保养得这样好,他笑着说:“都靠我们这个时代好!另外,我也同你们一样,我的血管里有一条富春江的支流,乡愁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乡愁跨越时空,也延续着我的生命。”黄老的家乡观念,血浓于水的那种感情,让人十分敬佩。 记得有一次他特意上门来看望我,看到我当时精神不振,就劝我要少想小家,多想大家,要让脑子里的消极东西,像富春江水那样流走。还对我说,他想把历年累积起来的乡愁文章汇总出本书,这样,死了带不走,大水也冲不走。想不到今年初,这本对家乡充满感情的书就出版了。我一遍遍阅读,犹如一幅画卷,让人赏心悦目;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犹如一汪清泉,洗涤着我的身心。书中述说了我国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他家乡横村镇以及船形岭在党的领导下所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爱。下面我择要说一说: 1984年,桐庐县委县政府在上海召开桐庐籍在沪人员座谈会,并率县越剧团去上海公演。黄宾笙同志利用他在上海市委统战部工作的关系,帮助落实演出的剧场、宣传县剧团的阵容和演出的剧目等。1985年,县越剧团在上海演出《桐花泪》,他把上海市委统战部、市政协的相关领导以及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都请来看戏。同时,他还热忱地邀请《文汇报》《解放日报》的记者来看戏,第二天两报都长篇刊登了桐庐越剧团赴上海演出的盛况。就这样,在上海大众剧院连续演了七场,一时成了上海一票难求的文化盛会。此后,还促成了县剧团主要演员单仰苹、谢群英、陈雪萍等演员拜上海越剧宗师王文娟等十姐妹为师。桐庐越剧团六赴上海,拍了两部电影,五位演员摘取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后来又在江苏多地演出,取得轰动效应,这些都倾注了黄老的汗水和感情。 他在上海多方面宣传桐庐,提高桐庐的知名度。如积极宣传抗战时著名画家丰子恺、文化名人马一浮在桐庐避难一事;积极宣传桐庐名茶——雪水云绿,以及其他农副产品。 此外,他还利用自己的画作和文章,配合旅行社宣传桐庐的风景名胜。他曾参加上海科技文艺界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心中的祖国》征文比赛,他的作品《昔日小山村旧貌换新颜》,把自己的桐庐老家写得有声有色,不仅获了奖,同时还宣传了桐庐,使上海市民多方面了解桐庐。他几次参加桐庐投资环境说明会,每次都会根据上海市场形势和桐庐经济和旅游优势,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受到与会领导和企业家的欢迎。他对桐庐的职业教育也很关注,他自己是一位上海有影响的职业教育家,他就桐庐开展职业教育,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全书充满了黄宾笙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他身体力行,就近几年来说,他多次回乡向镇领导畅谈了自己对发展横村经济的想法,特别是对建设横村新农村、提升旅游水平,面对面地同镇领导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横村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自己看了很高兴,还向上海他的同事和朋友介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大力宣传桐庐。今年5月我们在船形岭采风时,村支书特意介绍了黄老,说他近年为村里办了许多实事:一是他对船形岭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二是在县里和镇里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他建议的对丰子恺、马一浮住过的房子加以修缮,修建了陈列馆,在双湖村建立了纪念碑;三是今年年初,他建议新农村文化建设巡礼在船形岭举行;四是黄宾笙四兄弟绘画作品在船形岭展出;五是趁村文化礼堂落成之际,邀请了县书画协会部分会员到村里来采风;六是为保护村口的两棵古枫树,他带头捐出一万元钱,为古树砌起围栏,建了“清风亭。” 字里行间都是爱,书里书外皆是情。这是一本记录乡愁的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热爱家乡是我的长寿之源,而船形岭是留在我身上永远的“胎记”。 |
原标题: 一本充满乡愁的好书 |
作者:李锡元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