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浦村的那些木匠们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0月08日 08:19:33 |
■江娇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拜师学艺谋生的人甚多,在所有的工匠里,我最熟悉的莫过于木匠,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木匠。在荻浦村,只要上点年纪的人,没有人不认识我的父亲,大家都叫他“喜儿木匠”。我父亲今年70岁,从他18岁拜师学木匠开始,已有50多年的“匠龄”。 木匠是所有工匠里比较普通的匠业,在我的印象里,木匠最主要的活是造房子,不仅造活人的房子,在以前还要造死人的“房子”,那就是棺材。早先的时候,农村里年纪大的人都喜欢在身前就把自己的棺材准备好,放在家里或祠堂里,这样的棺材在我们那里叫“高搁”。要做这样的高搁,得提前跟木匠师傅讲好时间,木匠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抽空去做。也有例外的,如遇意外突然去世的,要请木匠赶去做棺材,叫“赶忙材”。遇到这种事情,木匠师傅手头不管在忙什么,都必须马上放下,赶到出事人家去“赶忙材”。死者为大,这是农村千年不变的“规矩”。 因为父亲是个木匠,我也认识许多木匠,我的大阿姨夫文君是个老木匠,虽然现在做木匠的越来越少了,但他还一直坚持在做“本行”,他与我父亲差不多年纪。还有一个我很熟悉的木匠,我叫他“增增阿姨夫”。“增增木匠”在荻浦村里很有名,他不仅手艺出众,是市级非遗工匠传承人。他是一个非常开朗乐观的人,增增阿姨夫与我父亲关系非常好,两人结交了一辈子,亲如兄弟。此外,我认识的还有梅军叔叔、明方叔叔、方伟叔叔等木匠。在父亲四五十岁的时候,农村改革开放后日子越来越红火,要盖新房子要打家具的人家越来越多。那个时候找木匠干活,常常要排队。所以一到晚上,许多叔叔们就经常聚在我家,与我父亲商量安排做工的事。他们是一个民间小团队,哪家的活要紧,哪家的活可以先放一放,他们都要商量着“调派”。父亲不是包工头,但似乎成了荻浦这个小团队的中心,父亲给他们记账,谁在谁家做了几个工,在本子上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到逢年过节,东家送来工钱,父亲就一个一个给木匠们结账。有时候,因为东家手头紧,没有全部付清工钱,父亲就有些发愁。我曾多次听父母在悄悄商量,哪个木匠家里急着用钱,要先把工钱付给哪个木匠,而我们自己家常常是放在最后的。现在都说“同行相轻”,而在荻浦木匠这个圈里,我从来没有见过“相轻”的现象,倒觉得是“同行相亲”。 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要学木匠,他说他只是为了能吃饱饭。当时,木匠师傅的工资是一块三角钱一天,学徒是三角钱一天,但是东家管饭。十七八岁正是能吃饭的时候,那时家里穷,常常吃不饱饭,只好去学“手艺”,才能吃饱饭。父亲说,那个时候没有油水,年纪又轻,刚吃完饭就觉得饿。后来跟师傅学木匠,他拼命地学,一心想学好,生怕学不好被师傅“开除”。学木匠通常是“三年徒弟,四年半作”,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当三年徒弟,然后才能当半个“木匠师傅”,再四年后才能算真正出“师”了,才能每天拿一元三角钱。木匠去一户人家做工,得先把木匠工具挑过去。以前没有自行车电瓶车,来去全靠两条腿走。木匠工具也是很原始的,因此“木匠担”是很重的,都说,要学木匠先得挑得动“木匠担”。“木匠担”一头是木篮,篮里装着各种凿子、榔头、墨斗、鲁班尺等小工具;另一头是刨架,刨架上挂着各类刨、锯和斧子。父亲当学徒的时候,挑着“木匠担”跟师傅去过新登,到过壶源山里,三四十里路从大清早走到太阳落山,靠得全是一双脚。父亲壮年时也收过几个徒弟,但这些徒弟们后来都一个个转了行,做木匠太辛苦了,社会的发展给了年轻人太多赚钱的机会,谁还愿意在需要力气和技术双向并重的事情上讨生活呢? 例外的也有的,文忠父子就是个例外。文忠伯伯比我父亲还年长几岁,他不仅是荻浦村的老木匠,他跟梅军叔叔还是县级的非遗传承人。文忠伯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伟东师从父亲学了木匠。文忠伯伯的侄子李春也是个木匠师傅,手艺也很好,适逢我国新农村建设鼓励手艺人回乡创业,在外做工的李春,回家后跟叔叔商量创办家具厂。说干就干,2001年,他们在荻浦村南村口买下了一亩多地,建起了简易的厂房。家具厂开始时以自产自销为主,后来,也进一些大厂家的家具出售。2014年,荻浦家具厂因为建高铁而搬迁到了荻浦村北村口。 荻浦家具厂的创建不仅是一家农民小企业的诞生,实现了李春与文忠父子几位木匠从“游击打工”到“专业打工”的转型,更是荻浦村木匠的传承。一个细雨蒙蒙的周末,我走进荻浦家具厂,立刻被厂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吸引。厂房里堆满了各种木材和家具半成品,文忠伯伯戴着老花眼镜正在门边上低着头雕刻花样,我父亲和增增阿姨夫、名顺叔叔还有明方叔叔等几个人在里面锯的锯、刷的刷、刨的刨,五六个老木匠干得热火朝天。增增阿姨夫还给我展示了他们已经完成的价格不菲的红木家具成品,天然的珍贵木材在这些技术精湛的木匠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品家具。 让人欣喜的是,荻浦木匠队伍中增添了申刚、源平、娇峰等一批新生力量,他们用的是更先进、更简捷的工具。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化,老一辈木匠师傅的合作精神永远不会变。 |
原标题: 荻浦村的那些木匠们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