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歌恣意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8月23日 08:19:53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题记 温一壶松醪酒,在晴朗的月色下,在静谧的竹林里。耳畔只有风滑过叶间的沙沙作响,和着泉水敲击,卵石叮咚。眼前人长发白须,眉宇间都是温暖和煦的笑意。这是我的梦,仿佛在千年前的北宋。在那里,有我所有的憧憬与向往,有指引我前路的光。 小学时,有幸上了一堂关于苏轼的专题课。讲台上的老师满面笑容,她的脸上,是那时的我看不懂的崇拜。我懵懵懂懂,只喜欢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老师在下了课后专门找我,提点了我:“苏轼这个人很丰富,远远不止我课堂上讲的那些。余下的,就要你自己去寻找了。”我将这些话记下,偷偷藏在心底,岂料时光一长,却忘记了找寻,只朦胧地记得,在千年前,有一位老人,在等待着我敞开心门。 所幸,长大后我又遇到了一位良师,似将苏轼的生平烂熟于心。我跟随着他的脚步,品味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情逸致;也体悟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文人傲骨。在师长的指引下,我越发对苏轼着迷。 苏轼少年意气,进京应试,文坛先师赞赏他:“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果真如此,他名动京师,所写的作品传遍京都。他正直耿介,因反对新法,自请出京。朝野飘零,旧雨凋敝,这已不是他所熟悉的“平和世界”。 而在那一年,他四十三岁。做湖州知州,仅仅例行公事,却因着那份少年气,被新党们抓了辫子。受尽凄楚折磨,竟与死亡擦肩而过。这是何等顽强通透的心,才能看得穿濒死之境。所幸,王安石的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他人生的一半,是他心境转变的开始。 经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心灰意冷。借月感怀,不知所措。是啊,有谁能心怀大志,却在遭受这样的重创之后,仍能旷达以对呢?所幸,这只“不肯栖”的雄鹰,找到了他自己的向往。 在他成为地方官后,也深得百姓爱戴和尊敬。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抒发自己的豪情,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向死而生,绽放出与前人截然不同的光芒。他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最终,流落儋州。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的心魂都被震慑,恍惚间触碰到先生的衣角,犹如醍醐灌顶,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李白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挥斥方遒,磅礴无比的少年意气;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舍己为人,心忧天下的一声叹息;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报效家国,战于沙场的人生快意。 但苏轼,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尤其不顺。但他却在最艰难的时候豁然通透,笑对风雨。正是这般的豁达与乐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恣意与骄傲,使我崇拜他、效仿他,奉他为神祇。 每当我感前路波折迷茫,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说:且将所谓挫败换作笑傲狂歌,秉烛夜游,潇洒恣意。 桐庐中学高二(8)班 徐可 |
原标题: 狂歌恣意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