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磐安行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8月05日 08:59:34 |
■范敏 乌石村 从地图上看,乌石村位于磐安县尖山镇东南部,四周山脉连绵,梯田层层,村庄如一个大大的“燕窝”。乌石村修建在海拔五百多米高的山巅上,空气清新,天蓝地绿,因此,被游客誉为云端上的“天空之城”。 盛夏,大家顶着骄阳,驱车前往磐安乌石村,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建设。 乌石村原名管头村,传说明洪武年间,这里曾出过一位带头抗倭的名臣,当地人称带头人为“管头”,村名由此而来。后来随着当地人用玄武岩石造房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就改称为乌石村。 过去的乌石村,村民居住分散,农业是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为了生存,许多村民毁林造田,垦荒种植。又由于山高水少,庄稼得不到灌溉,开垦出来的地便成了一片干巴巴、光秃秃的黄泥地。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屋黑黑,地黄黄,有女不嫁管头郎。”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乌石这片大山,贫穷的乌石村民,开始寻找致富之路。他们“靠山吃山”,有的去山上开挖玄武岩,为自己建造乌石住房;有的去大山砍树,做起了伐薪烧炭的“卖炭翁”。这样一来,山光了,树倒了,村民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周围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中期,在广东办厂的村民张威平,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当他得知村民依然生活贫穷时,毅然决然回到家乡乌石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乌石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用一方乌石,垒起了一座美丽小镇。此后,张威平又鼓励村民办农家乐,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还铺就了迈向共同富裕之路。 如今的乌石村,俨然一座森林公园,掩映在绿色海洋之中,村前茶园层层,村后古树参天,岭上修竹滴翠,道旁绿树婆娑,还有那一座座乌石房,一间毗邻一间,黑墙黛瓦,有宗祠、四合院、三合院、酒坊…… 行走在幽静的古巷里,满眼的乌色扑面而来,乌石垒成的墙壁,乌石堆成的台阶,乌石铺就的小径,乌石砌就的长廊……来到古宅大院,寂寞的屋舍,干枯的老井,坑纹模糊的石臼,犹如一个个智慧老人,细说着那些被岁月带走的悠悠往事。 舞龙峡 说到“峡”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悬崖、峭壁、深谷、山涧、瀑布这一类文字。《水经注》中说: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世说新语》也道: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从。无论《水经注》还是《世说新语》,都说明峡与陡峭、险峰相关联。 听说要去攀登舞龙峡,我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可静下心来想想,这次磐安行的主题是:追寻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想到这里,心里也就释然了。 清晨,从乌石村出发,经过尖山镇腹地,又曲曲折折转了几个弯,来到舞龙峡。舞龙峡属大磐山支脉,说到大磐山就让我想起那句名言“群山之祖,诸水之源。” 面对海拔六百多米的五福玻璃桥,就是没有恐高症的游客,一颗心也会变得颤颤巍巍,站在高空玻璃桥上,通过透明的玻璃往下看,感觉就像在欣赏一幅大自然的山水画,蜿蜒曲折的山峰、溪流、沟壑一目了然。心想,当年杜甫大概就是站在这样的位置,才有了“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吧! 走完五福玻璃桥,腾龙转运梯、喊泉、夹溪索桥,这些景观虽然神奇,却没有了之前的恐惧。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只要看到有冒险的项目,我依然会去尝试。 财瀑崖壁前,有一条“滚珠滑道”,尽管之前也滑过,但山坡没有此处险峻,心里虽有几分害怕,还是绑上了服务员递上来的魔垫。 滑行过程中,由于魔垫移了位,不能平衡滑行,心里虽然害怕,但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前行。我试着用半个身体滑行,尽管手心拉出了一条小口子,但惊心动魄后的胜利,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大概就是让自己坚强起来最好的方法吧!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 初次听到“挺进师”,觉得有点陌生,好在有“百度”帮忙,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迷惘。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由红十军团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力军。组建时,全师仅五百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在国民党军对浙西南游击区发动第一次大“围剿”中,浙西南根据地损失惨重,许多骨干先后牺牲,队伍锐减到三百余人。 一九三六年,在中共闽东特委和浙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全师兵力发展到一千五百余人。一九三八年三月,粟裕率领抗日游击纵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刘英等一批干部则坚持在浙南,继续领导浙南党组织开展工作。 雨后的清晨,天空中飘起了丝丝烟雾,天气却依然闷热。汽车蜿蜒在通往挺进师纪念馆的道路上,我一边欣赏窗外的风景,一边聆听挺进师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约莫过了一个多小时,便到了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仁川镇西峰山下,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三层楼房,静谧而安详。远处群山连绵,四周古木成荫,大门前的台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走进纪念馆,一段挺进师历史便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了起来: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五日,卢湛、杨兆星、杨金保等三十二名磐安年轻人,站在四知堂正中,他们手握拳头,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这便是磐安境内第一次入党宣誓活动。之后,革命的火种便在磐安大地上燎原。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南方的红军,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同几十倍于己的敌军进行九死一生的三年游击战争。 一九三五年二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苏区中央分局指示,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之后,挺进师在汤溪县境及宣平、金华、遂昌、龙游之间辗转,打土豪分天地,开仓济贫,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同年九月,上田会议召开,挺进师第一纵队北渡瓯江,转入缙云、永康、仙居、天台、新昌、义乌和东阳,向大盘山挺进。之后,便有了三进大盘山的辉煌历史。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一边观看文献、实物、照片、图表等资料,了解红军三进大盘山,鏖战磐安那段烽火岁月;一边聆听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勇故事。讲解员说:“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蕴藏着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诉说着革命的血雨腥风。” 参观时间虽然短暂,馆内的所见所闻,却让我受益匪浅。站在纪念馆外面的台阶上,眼望青山绿水,耳听蝉鸣鸟啭,心中却牢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光荣历史。 |
原标题: 红色之旅磐安行 |
作者:范敏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