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坚守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2月17日 09:11:05 |
■ 周保尔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县城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见一个身材瘦小面目清秀的阿姨,提一只小竹篮,兜售豆腐干。我经常去买,味道特好,至今还记得。这豆腐干为“徐记”豆腐干,是徐畈村徐继元家的祖传手艺,到徐继元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一家四代人坚守着一个“徐记”牌子,为的是守住传统豆腐干味道的正宗。 “徐记”豆制品厂位于江南古村落徐畈村村委大院隔壁。申屠俊是徐继元的老表,也是从小吃这块豆腐干长大的,在外拼搏创业多年,创业有成,非常想能再尝到小时候的味道,故让老表继元把这块香豆腐干重新做起来,现在已初具规模。今天,我们就是来品尝香干的。 茶几上已经摆好一盘新鲜出炉的豆腐香干,与通常的酱油色不同,淡淡的茶色,薄薄的体形,约五厘米见方,一看就是当年阿姨售卖的茶干式样。由于临时出发没有吃早饭,有点迫不及待了,顾不上矜持,拿起一块就吃起来。这味,弹性十足,口感非常好。我吃香干有个独有的习惯,不是细嚼慢咽,而是把香干咬成小丁块,待到有充满口腔的感觉,闭紧嘴巴,把香气关住,然后吞下去,小丁块的糙感在通过喉咙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体验。豆干香气会随着吞咽,下灌肠胃,上蒸脑门。这个吃法像极了以往大人们喝酒的“一口闷”。就这样一口气四块落肚,因为是空腹,回应上来满满的是香味,回味无穷。 “你是什么时候学会做香干的?”“二十来岁。”继元回答说。那时,他觉得一个小后生整天在家做豆腐干没出息。虽然学得了手艺,得到了父亲的亲授家传,但继元绝不安心于此行。于是,他去开手扶拖拉机,开农用中巴车,折腾了好多年。继元的父母年迈也做不动了,一晃这块豆腐干多年没有露面了。为了传承,现在继元又接着做豆腐干。他们租了厂房,购置设备,建起了豆腐干制品厂,打起“徐记”的品牌,夫妻俩准备好好干一场。继元老婆一边带大家参观厂房,一边介绍豆腐干的制作过程。别看一块小小豆腐干,只有方寸大小,从黄豆到豆干,要经过选豆、发泡、磨豆、过滤、烧浆、点卤、成形、分块、包干、压榨、调汤、焐焖、起锅、拆包等程序,而且都是手工活,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还要凭经验和技术掌握分寸。的确,每一口美味都来之不易啊。“现在我和继元一起做香干。想当初他追我的时候,约会没有开口就塞两块豆腐干给我。我是被继元的香干‘骗’来的。”呵呵,这豆腐干的魅力真大,正应了“唯美食不能辜负”这句老话。 “妈,明堂里(徐畈的俗称)的豆腐干,你吃吃看。”“就是这个样子的。”老妈说。老妈吃一口,像是在品味曾经的过往。然后,又自言自语道:“就是这个味。”又像是一场久别的重逢。我告诉娘,这是继元家做的,我也是刚刚认识,他家太公辈起就在嘉兴“永昌”老字号做豆腐干的。“哦,原来是他们家。你们外公那时在西塘做毛纸生意,回来路过嘉兴,吃住就在他们家落脚的。外公与他爷爷是蛮好的小兄弟。那时,我还小但有点记忆了,跟在你外公后头,到他们家就常吃这个开洋豆腐干。听说,上海滩上的一些大老板都点名要吃这个豆腐干。”我听得是云里雾里,天底下还有如此凑巧的事,真叫无巧不成书啊。老妈的一个小小回忆也透露出不少的信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年开洋豆腐干的名气是很大的。 如今,继元夫妇一直在坚守这个祖传的牌子,要把“徐记”豆腐干永远传承下去。 |
原标题: 四代人的坚守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