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22日 08:24:50 |
■朱军青 这是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一次接到通知,让我参加在县文化馆举办的故事沙龙活动。吴文昶老师在会上一个劲地鼓励大家谈故事素材,说凡是身边有趣的、有意义的事都可以谈谈。轮到我发言了,我说:“吴老师,我们那里有户人家,杀年猪的时候,发现这头猪的眼神,竟然非常像他家已经死去的儿子,因此一直不忍心把猪杀掉。”吴老师听了后笑着说:“这个故事初听起来好像有点荒唐,但是你可以把它写出来。”“我可从来没有写过故事呀!”“没有关系的,你先写出来,到时候我给你修改修改。” 就这样,刚20出头的我,根据吴老师的指点,开始在家里绞尽脑汁写故事。 我从小喜欢动笔,还是县广播站的通讯员,但写故事与写新闻不一样,新闻报道要求实事求是,而写故事则需要虚构,需要想像力丰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有点难。 既然答应吴老师了,硬着头皮也得“交作业“。经过一阵认真构思和胡编乱造,我终于写出了这个故事,接着又稀里糊涂地将稿子交了上去。 没过几天,吴老师就把改好的故事交回到我的手上。这个作品题为《杀牛的故事》,故事一开头就很吸引人。故事围绕着金大伯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和一头老牛,后来唯一的儿子不幸被害。作品经过吴老师的大力修改,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最后峰回路转,凶手最终被抓……故事充满正能量,却又传奇性十足。 这还是我原来的故事吗?这哪是刚学写故事的我能达到的水平?完全脱胎换骨了嘛!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要求作品将吴老师的大名也署上,但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举动让我非常感动。不久,桐庐故事创作团队去杭州参加市第十届故事创作大赛。当时一起参加的还有吴素玲老师,她也是我写新闻报道的启蒙老师。那次我们两人都获得三等奖,而故事的讲述者获得了一等奖。 第一次创作故事就得奖了,这让我很是激动。那时候有多家故事出版社在大赛的现场设置了投稿点。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保险起见,把作品《杀牛的故事》先后投给了《故事会》、《故事大观》、《故事世界》等多家杂志社。那时的我没有著作权益法这个概念,也不知道一稿多投是不妥的。 没多久,《杀牛的故事》在刊物《故事会》上发表了!我收到了《故事会》寄来的100元稿费。几年后再版,我又收到了100元稿费。那可是在30多年前,一斤猪肉才一块多钱的年代,200元钱都可以买到一百多斤猪肉了! 故事创作旗开得胜,我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一心想多写几个故事出来。吴老师见我创作热情高涨,也很高兴,同时也提醒我:“军青呀,写故事是很难发家致富的,你将它看作一项业余爱好就可以了。” 就在那年年底,我被县民研协会评为积极分子,并且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全省中青年民研会员培训班。我干劲十足,一心要多出作品,可是说起来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创作出一个像样的故事来。此后由于机缘巧合,我半路出家成为了一名医生。随后拜师学艺,一门心思钻研医术,再往后就是结婚生子。工作与生活让我常年忙碌不停,渐渐地就把故事创作放弃了。此后吴素玲老师告诉我,吴文昶老师非常关心我的近况,得知我一切还好,他非常欣慰地说,这样他就放心了。听到这事后,我内心非常感动。 2002年年初的一天,我无意中得知吴老师病重,急忙赶到县人民医院去看望他。到了他的病房外,只见看望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此时吴老师已昏睡不醒,我再也不能与他老人家说上一句话了。我默默地将两次所得稿费200元钱交给了吴老师家人。我想对吴老师说: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不久后我又得知,吴老师已经离开医院回老家休养了,还能开口说话了。作为学医的我心里知道,情况不妙,这很可能是一种回光返照的现象,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 不久,就听说吴文昶老师去世了。开追悼会的日期,我是知道的,但让我十分内疚的是没有去送送他老人家,一是因为工作忙,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多年来没有写出一个像样的作品,无脸去见吴老师。我心里暗下决心,争取在自己退休后十年内,也像吴老师那样出一本故事集。从此,故事创作的念想深藏于我的心底。 三年前的中秋之夜,我应邀参加了民研协会的联欢会,又重新申请加入了县民研协会。虽然眼前大多数是新面孔,但我依然有一种“归队”的亲切感。在那种亲切而熟悉的氛围里,我很激动,觉得吴文昶老师一直就在我们队伍中。 我就这样“归队”了,还多次参加了故事沙龙活动。2020年正月里由于新冠疫情,我的诊所也接到停诊通知。宅在家中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又开始写故事,写出了我的第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人的尾巴去哪里了》。 这时我有了方赛群老师的微信,她看了我写的故事后说:“让大家来给你出出点子。”于是把我拉进了桐庐故事沙龙群。群里有朱芝云这样的老领导,有吴炎秋、吴素铃、方赛群这样的老作者,还有潘晓炜、奚元良等一大批故事新秀。大家热情地欢迎我,就像欢迎一个离家多年后又回归的亲人一样。 初稿《人的尾巴去哪里了》发到群里后,大家就像对待自己写的故事一样,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为故事如何出彩出点子。群里的许多年轻人素未谋面,但他们却像老友一样地诚恳,在鼓励我的同时,还指出这个故事中的一些不足,这让我非常感动。 离开故事队伍三十多年,如今我又回来了!此后我经常参加协会活动,每次吃过晚饭从钟山开车出来参加,与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一个又一个故事素材,等到活动结束后,再开着车回到钟山,但我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累。 今年清明节,我与协会的同仁们一起给吴文昶老师扫墓。站在吴老师的墓前,看着墓碑上他老人家那熟悉的笑脸,往事历历在目,我的眼睛不知不觉就红了。我在心里默默告诉吴老师,我又归队了,又开始写故事了! |
原标题: 归队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