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缘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8月20日 08:58:35 |
■ 罗萍 缘分,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30年前我毕业分配到印渚镇工作,当时为丰富年轻职工的精神生活,单位团委特意订了一份《今日青年》。而团委书记是和我同一年分到医院里工作的,一个高高瘦瘦的外科医生。 当时我所在的妇产科和其他科室不在同一栋楼,加上我不喜欢串门,所以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在自己科室。有一次我去综合门诊楼,那位负责团委的同事说起了《今日青年》,问我要不要看。远离城镇的乡下,可看的书并不多,一向喜欢看书的我自然很开心地拿着杂志满意而归。 从此,每次看完《今日青年》就去还给我们的团委书记,等有了新一期的《今日青年》,我又去借。就这样借来还去,这位团委书记后来成了我的丈夫。 记得借的第一本《今日青年》杂志上,我看到一篇非常励志的文章,深受感动。文章的题目是《活着有希望》,作者是李岘闻,文章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作者因家庭原因,初中毕业后不得不回家务农。回到家乡,他接过父亲的锄头和扁担,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坚持看书写文章。有一次,一家刊物的编辑到作者所在的县城出差,傍晚时分特意辗转来到作者李岘闻家里,结果那位编辑在作者家门口,一直等到天漆黑,才看到作者挑着满满一担番薯,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来。每天被农活压弯了腰的作者,在自家门前突然见到编辑,不由百感交集…… 当年看了此文后,我竟毫不犹豫地提笔给《今日青年》的编辑孙昌建老师写信,希望能得到李岘闻的联系方式。没想到孙老师在百忙之中居然给我回信了,还对我表示感谢,说我的信也是对他们刊物的一种支持和鼓励。 就这样,按照孙老师提供的地址,我寄出了第一封写给李岘闻老师的信。之前,他因文笔出众,被《丽水青年报》聘为报社记者。不过为了照顾家人,李岘闻又申请调回了家乡。 很快,我就收到了从《景宁畲族报》报社寄来的回信。从我幼稚的言语和行为中,李老师判断出我是一个刚出校门“爱做梦爱幻想的黄毛丫头”。于是他非常坦率地告诉我,当年他确实是为了照顾家人才不得不回乡务农的。从16岁开始,他边干农活边写作,一直为理想而拼搏,却一时又看不到出路。《活着有希望》一文,是他第一次在《今日青年》上发稿。写此文时,他情绪有点低落,后经编辑老师的指点和修改,才有了比原文更深层的内涵。他说他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优秀,不敢说自己“文如其人”。说起来他已有14年的写作经历,却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只能写点乡土文字及社会问题的稿子来安慰自己。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前段时间刚结婚,希望能成为我的“李老哥”。假如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非常乐意效劳。如有文章写出来,可以寄给他看看,他虽然当不了我的老师,但至少可以提点意见,也可以介绍一些编辑给我。 可惜我当时虽然喜欢文学,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李老师通信数年,竟连一篇短文也不曾寄给他。于是他又安慰我,你还年轻,来日方长。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工作,多多学习。文学梦,是无光无色的纸张图。假如写不出什么,也不用急,就先看,多看书。 “有空多读点书”,这句话李老师曾对我说过多次。 后来我又在《今日青年》上看到过李老师的好几篇文章,其中《流点泪洗涤自己的灵魂》和《话说而立之岁》两篇文章,都提到他写文章写不下去或心情烦闷的时候会抽烟,我竟自以为是地向他提出忠告,还自作聪明地总结了几条“罗氏”戒烟秘诀。有一次还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是“出一本书”。 1996年,我结婚了,当时还寄了一张请帖给李老师。不久就收到他寄来的一张贺卡,上面写道:“结婚,于一对青年来说,对谁都是人生路的新起点,唯有珍惜才是永远。” 收到他的贺卡我自然很开心。那张贺卡和李老师所有的来信,我一直保留至今,虽然后来经历了单位调动和两次搬家,但这些珍贵的东西我一直珍藏着。偶得空闲,还会拿出来看看,就像在和老朋友叙旧。信纸上一句句质朴又智慧的话语,既是李岘闻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殷殷期盼,也是我受用一生的金玉良言。 后来因为怀孕生孩子,家里老人又身体不好,中断了和李岘闻老师的通信。不久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印渚成了库区,我调到了桐庐县城。 等到孩子长大一些,工作稍稍轻松一些,我又重新开始拿起笔来写点东西,一为自己的爱好,二为心想以后,万一碰到李岘闻老师,不至于太愧疚。 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这位未曾谋面的良师益友,不知道他还是不是像以前那样忙,家庭的负担有没有减轻一些,有没有实现自己出本书的最大愿望? 前年,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遇见文字遇见你》的散文,里面就写到我尊敬的李岘闻老师。文章在《今日桐庐》刊登出来的时候,我确实是心存一丝侥幸心理的,多么希望李老师也能看到,从而和我重新取得联系……可又觉得不太可能,桐庐和景宁毕竟隔着好几个县呢,一个默默无闻的作者,一篇小小的豆腐干,怎么可能那么幸运? 时间一滑,就到了今年的3月28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我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来信。 “现在都没人写信了,难道是谁寄资料给我?”我边疑惑边习惯性地先看信封下面的寄信人地址:浙江丽水。 “丽水?我没人认识啊。”脑子里刚刚闪过这句话,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我看到了地址后面“李岘闻”三个字,简直不敢相信!可这确实是李老师的笔迹,笔力遒劲,一如他坚毅的性格。这也是李老师的习惯,他一般都会在信封右下角署上全名。看着熟悉又久违的字体,我撕信封的手都有点抖了。展开信纸,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读了好久。 原来李老师的一位文友,偶尔在网上看到我2019年写的那篇文章《遇见文字遇见你》,这位文友就转告了李岘闻老师。李老师就在百度上搜到了这篇文章,还搜到另一篇2013年我被评为桐庐县首届“孝亲敬老之星”的有关报道,那篇报道里刚好提到我的工作单位。李老师还把这篇文章和报道打印了出来,一起夹在信封里寄了过来,难怪我收到的信是如此的厚如此的沉甸甸…… 就这样,巧合加缘分,终于让我又重新联系上了失联20多年的笔友。说实话,那天好不激动,既为这份失而复得、弥足珍贵的友谊感到高兴,也为各自年过半百、一晃即将退休的人生海海感慨万千。 李岘闻老师是我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位良师,他出生贫寒,用手中的一支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早在2005年就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农事生活》,连续4年被丽水军分区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5次被浙江省军区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现兼任丽水市作家协会理事。 屈指算来,这段不同寻常的书信之缘已跨越整整25年了,写下此文是想表达对李岘闻老师的深深敬意,也希望李老师的故事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
原标题: 书信之缘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