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旧巷太平弄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8月13日 09:06:54 |
■ 乔关生 桐庐老城区的太平弄与太平庙,是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在老一辈当地人心中颇有声望。 太平弄,曾名当店弄,西起太平路(今桐君路),东连开元街,通往富春江。弄直巷深,狭长的弄堂两侧是青石块砌成的高石坎,石坎上面是一排民房。路人走到此处,无不驻足观望。旧时弄口悬挂一盏常年不息的琉璃太平灯,以照亮行人走巷过弄,这是前人行善积德之举。 过了街走下弄口江岸石阶便是船埠,这一带居民常年在此淘米、洗菜、洗衣、洗物。早晨江水清澈,许多居民挑着水桶从江里舀水挑回家里盛满水缸,以备日常生活之用水。一到夏日,大人带着小孩,跳入江中洗澡游泳,好不痛快!走在弄堂里,一股清凉的弄堂风拂面而来,很是舒服。夏日晚间,弄里居民便会自带椅凳聚在弄口乘凉,一面品尝自家泡的茶水,一面唠叨家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弄口一侧建起了县文化馆,于是当地人便改称为“文化馆弄堂”,这样的叫法,既好叫,又好记,一听就知道弄堂的具体位置。再后来,县文化馆迁址江南,本地人又在“文化馆弄堂”前面加上一个“老”字,称之“老文化馆弄堂”。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弄堂”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淡化了。 太平弄缘起太平庙。太平庙,旧名迴弄庙,逗城庙,民国初改称太平庙,太平弄也由此得名。在《叶浅予与故乡桐庐》一书中记载:“太平庙供的是太平老爷,庙前有个戏台,台前是广场,可容几百人站着看戏。每年的二月初二和八月十八是祭祀节日,规定要演几场戏,演期短,不闹猛。过了端午节,请三十里外的芦茨老相公到县里来做客,各路戏班子轮流登台,连演一个月,那才热闹哩,这位老相公花脸黑胡子,据说是烧炭佬出身,因为火烧不旺,就一只脚伸进窑洞里,他的炭窑就变成最大的炭窑,后来就成为远近闻名而有求必应的菩萨,有邪压邪,求福得福。县里请他坐镇,另有一个妙用,可以招来四方的信徒,振兴夏天的淡季市场。”每年的“芦茨戏”开演,事前都会作出安排,镇上的商贾、居民和四乡信徒都会自愿捐出“份子钱”,作为“办事”经费,“完事”后所捐款额和花费帐目一并公布于众。是日,派人雇船前往芦茨迎接“老相公”来桐庐,载“老相公”的船只到达芦茨并“完事”后即返程。“老相公”披红戴绿端坐船舱中,船上一路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喜气洋洋。船抵桐庐后,“老相公”在东门头船埠上岸,“海神庙”前设台演出第一场“芦茨戏”,然后由镇上大小庙宇所在村的地保抽签,轮换在庙前设台演戏,连演三天。“完事”后集中到太平庙戏台分场演出。也有说“老相公”是在太平弄船埠上的岸。说法虽不一,但群众迎候的热闹场面和落脚太平庙戏台演出的说法是一致的。 是日,当载运“老相公”的船只靠近埠头时,岸上的锣鼓声、鞭炮声、迎候人群的呐喊声汇成一团响彻云霄,整个太平弄埠头沸腾了!八位轿夫从船上过跳板缓缓抬下“老相公”,然后在迎候人群的拥簇下爬上岸边数十级高的石阶,穿过老街进入太平弄巷,宽畅的轿身,狭长的弄堂,抬轿的却轿不落地,人不息脚,一鼓作气穿过弄堂,到达太平庙台前。轿子一路顺风,畅通无阻,有说是“老相公显灵了”,也有说是“轿夫技高一着,相互配合得好。”妙哉!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时至今日,太平庙因太平路拓宽改造已不复存在。太平弄也旧貌换新颜,巷弄拓宽,路面铺上了地砖。两侧高高的石坎不见了,现在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和一间间店铺。小吃店、服装店、照相馆、医院、商场分列在巷弄的两边。小有名气的“弄堂面馆”食客慕名而至,生意甚是兴隆。太平弄,旧时冷清的巷弄,如今一片热闹非凡。 |
原标题: 老城旧巷太平弄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