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一声山水绿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8月13日 09:04:45 |
欸乃一声山水绿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的坎坷人生 ■ 王天忠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关富春江的代表作,最脍炙人口的,当数南朝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吴均所写的《与朱元思书》,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不仅描绘出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这封看似随兴而写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这篇向友人专门介绍宣传富春江的山水小品,因文采风流,着实让桐庐人读了兴奋,也引多少后代文人竞折腰。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甚至盖过了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谢灵运的富春江诗歌。 而相形之下,我们对这篇小品文耳熟能详,而对吴均本人的情况知之不多。 比如很多人以为边塞诗只是属于盛唐高适、岑参的雅好,其实早在南朝梁时期,一位南方白面书生就有歌颂边城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且开创一代诗风。这人便是吴均。《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与鲍照齐名。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安吉人。他在《青山偶书》里曾经自述:“家住青山下,时向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吴均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出生于庶族寒门。像世上所有优秀杰出的人物一样,吴均素有大志,从小就好学聪明。少年时的吴均,喜欢行侠出游。青年时,又遍览名胜,广交朋友,这为他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千年前的吴均,做到了“两个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作家的不二法门。一路游历的吴均,也因此写了不少游侠边塞题材的诗歌。 吴均结缘富春江,纯属偶然。 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吴均的贵人出现了。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柳恽出任吴兴太守。柳恽多才多艺,不仅文才好,人品也好,官也当得不错,史载他“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柳恽想到了吴均,于是给了他一个补缺,“召为主簿”。吴均一到吴兴郡府,柳恽与他一见如故。两人一起吟诗作赋,很是投缘。但吴均是一个心气较高的人,岂肯一直沉沦下僚,便赠诗而去。于是才有了这次富春江之行。 齐末梁初的时候,“永明体”领袖、被时人推为“一代文宗”的沈约读到吴均三书(《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不禁击节赞赏。沈约出生于江南望族,是经历过南朝宋、齐、梁的三朝元老,尤其在齐梁交替的关键时刻,他对萧衍称帝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沈约在文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他创制了新诗体——齐梁格律诗,“永明体”诗歌是中国诗歌走向格律化的开端。我们常说,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么你就看他被什么样的人所欣赏,或者他欣赏什么样的人。“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古来如此。 二十几岁的吴均,还上过前线,在寿阳八公山一带打过仗,他渴望建功立业。他在《胡无人行》中这样写道:“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气逼人的血性男儿形象。吴均这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是有原因的。齐梁之间,从上而下,尚文抑武,世族子弟,从小便被安排了锦绣前程。他们无需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也不需要靠建功立业来出人头地。因此,就武立功是世族所不屑的。但是对出身寒微的吴均来说,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奋斗,那是他施展抱负的路径。再说,南朝皇室,鉴于门阀制度的弊端,也会有意地提拔一些出身寒微的军人来担任诸如中书舍人、尚书令史等重要职位来与世族相抗衡。当时南朝的一些大臣,像“手不知书、眼不识字”的沈庆之,都因军功官至太尉。有了这些寒门武人的榜样,年轻的吴均们,自然也想通过仗剑杀敌让自己的人生来个逆袭。公元495年,在抵御魏军南侵的前线,26岁的吴均挥笔写下了“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客子饥寒多,江上衣装薄。何当报恩罢,驱车还北郭”的慷慨诗句。吴均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是仗剑的勇士。 从寿阳回来后,吴均顺道去了建康,他的好朋友周兴嗣当时正春风得意。可惜,这次造访未能遇上,“怀金无人别,抱玉遂成非”的吴均只得怏怏而归。从二十出头到年过而立,“好学有俊才”的吴均一直“在路上”,他一直找不到令他扬眉吐气的“人生拐点”。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吴均的好朋友周兴嗣升任员外散骑侍郎。这给了吴均新的希望,于是他再次客串京城,拜访老友。朋友相见分外欢喜,吴均诗兴大发,留下了不少佳作。这年的冬天,因了朋友们的举荐,吴均再次从军。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38岁的吴均返建康,作了建安王萧伟的幕僚。后来萧伟升迁到江州,吴均“补国侍郎,兼府城局”。天监十二年,萧伟被征为抚军将军还都,吴均也跟着进了京城。萧伟向梁武帝推荐了吴均,梁武帝当天就召见了吴均,并让他赋诗。梁武帝非常欣赏吴均的才学,先“任为侍诏”,后“累升至奉朝请”。有本事的人总有一些自己坚守的东西,性格耿直的吴均,不善阿谀,在武帝身边也并不如意。 吴均也是个史学家。为了撰写《齐书》,他向皇家藏书机构借阅齐朝的皇帝起居注和记录群臣事迹的书籍,梁武帝不同意。于是,私自撰写《齐春秋》。写成后,献给武帝。武帝恨吴均据实记载,未予避讳、美言,以“不实”之名怪罪,并且“敕付省焚之,坐免职”。不久梁武帝编《通史》,又召见吴均让他参与编辑。吴均完成了《本纪》《世家》,尚未完稿《列传》,便抱憾离世。 吴均一生坎坷,但著作很多。除了奉诏撰《通史》外,他还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此外,吴均还是个小说家,他的《续齐谐记》是南朝刘宋东阳无疑所写《齐谐记》的续书,但是艺术成就远超前书,为南北朝的志怪佳作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为小说之表表者”。 至于吴均的诗歌与骈文,更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流存下来的吴均的诗,共有147首,其中边塞诗就有19首,他是南朝时代有过边塞、战争生活体验的诗人,对唐代边塞诗产生过较大影响。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一说,盛唐“边塞之作,则出鲍照、吴均也”。吴均的边塞之作,是他的诗歌中写得最好、也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吴均的诗歌,短小精悍,形貌精巧,在新体诗形式上的追求和创新上,功不可没。他的诗体,“律而近古”,为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作了铺垫。他的文章,史称“文体清拔有古气”,一扫当时绮靡之风,很为当时的一些诗人所效仿,被称为“吴均体”。 吴均一生,多游历在外,但故乡的山山水水,却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有两篇骈文《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就是向友人专门介绍宣传安吉的。《与施从事书》写的是家乡青山之景:“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这样的青山绿水,能不使人向往吗?《与顾章书》写的是安吉梅溪的石门山:“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那么的和谐,家乡的山水之美,让诗人忘情其中。 吴均一生坎坷不得志,终生落寞。他曾写过一株桐的故事,本是朽木,与别的朽木一样,“经霜触浪困严风”。但有一天被洛阳名工发现,精雕细刻,制成琵琶,装金镶玉,献入宫廷,从此君王见赏,荣耀至极。这株锦衣玉盒的枯桐,早已忘却当年自己的身份。而吴均的一生,却始终“经霜触浪困严风”,不曾如意。清代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换句话说,“诗人不幸读者幸”,那些不失赤子之心的天才作者,均与现实世界,有着磨合的痛苦。这,或许就是造物主的公平之处吧! |
原标题: 欸乃一声山水绿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