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永流传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6月18日 09:33:30 |
■ 王音知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回老家建德寿昌,爷爷一如既往地拿出近期的“剪报”给我“学习”,其中习总书记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我是听着爷爷的红色故事长大的。我的爷爷叫王祥,他的大哥叫王华,也就是我的大爷爷。爷爷今年89岁,身体瘦弱,患有冠心病、肺气肿、气管炎,说话十几分钟就会气喘吁吁。可在他17岁时,却拿起手枪四处打土匪抓特务。而我的大爷爷王华就更厉害了,今年他已经94岁,身体依然健朗,可以一口气爬上5楼,颇有年轻时的风范。他22岁时留下一封家书便不辞而别,毅然决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跟着部队步行三千多里,参加了解放重庆等战斗。 那是1949年5月的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解放了寿昌,与金萧支队严衢大队会师后,又直奔金华。后续部队三十六师的先头部队和严衢办事处城工组接管了寿昌。紧接着,三十六师主力部队也抵达寿昌,并开始招收青年参军。当时的招募司令部就设在位于寿昌东门的爷爷家,前来报名参军的许多青年都是大爷爷的同学。而大爷爷是近水楼台,没几天便与司令部的一些解放军官兵混得很熟。 数日后的一个早晨,部队要启程开拔。当时我的大爷爷王华22岁,早早背好行囊站在司令部门口,远远望见指导员来了,就连忙跑上前去说明来意。指导员问:“你家里同意吗?”王华响亮回答:“响应号召,心意已决。现在寿昌已经解放,我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指导员见他态度十分坚决便同意了。年轻的王华大爷爷就这样参了军,从此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历程。 而我爷爷留在了家里,那年6月初,刚解放的寿昌人民政府贴出公告,要招收一批知识青年参加政府工作,年仅17岁的爷爷便积极报名了。 当时参加新成立的人民政府的工作是有相当大的危险的,一些国民党部队的残兵败将,失败后上山为匪,藏匿于深山中,他们与一些暗藏的特务相互勾结,从事暗杀、破坏等活动。据爷爷说,当时童家乡有一股土匪特别嚣张,他们杀害了一个农会会长后,还将其头颅悬挂在公路边的树上。面对这样穷凶极恶的匪徒,人民政府当然不会容忍,后来军民联手,土匪被一一剿灭。 爷爷参加工作后被分配到寿昌县公安局任文化干事,常常白天黑夜连轴转。上午有时间就教公安队的战士们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文化、学唱革命歌曲、学写家书。下午与他们一起参加军事训练,学打枪。晚饭后与两名战士一起去旅馆查通行证(当时住旅馆要凭通行证,而特务很有可能就藏匿其中,要进行一一排查),还要去一些地主家搜查反革命分子,每天都要查到半夜12点后。排查完后还没有休息,当时公安局就三名干部——局长、审讯股长和文化干事。就连监狱,也是由战士2小时一班轮流站岗,而爷爷他们常常要去查岗,因此一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天亮,审讯股长便开始审犯人,爷爷负责做笔录,然后上报县委。 后来,县里的各个新建单位因缺少财会人员,举办全县会计培训班,爷爷便响应号召也去参加,结业后却未被安排去做财会工作,而是被调到县政府秘书室负责文书鉴印。那时文书起草送审后,需逐字逐句在钢板上刻好再油印,由于人手不够,爷爷文笔好、字迹又工整,由他一人全部负责到底。他经常通宵达旦刻印,困了就眯一刻钟,刻得手发抖就活动一下,保证在天亮前准确无误刻印好,第二天一早便下发各处。此外还负责管理县政府“大印”,当时枪毙特务、土匪等的布告,下发各乡镇的文件,上报地委、省委等的报表都要加盖县政府的“大印”。 再后来,爷爷被调到县政府民政科(现民政局)搞土地改革, 圆满完成任务后,又被调至县委农村工作部,搞农村农业合作化。 但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爷爷被错划成“右派”,回农村参加劳动。1980年爷爷终获平反,沉冤昭雪。落实政策后,他十分激动,充满了对党的感激之情。 离休后的爷爷,常常感叹:“做梦也想不到还有这样好的生活,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我的两位爷爷,在工作上,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革命精神;在家里,他们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2014年,我通过招考来到桐庐。临行前,爷爷把亲手写的王氏家训交放在我的手上,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两句座右铭和几首勉励的诗词,并一再嘱咐:到桐庐工作后,你要坚持做好人,做好事,跟党走! 带着爷爷的嘱咐一路匆匆走来,我想,至今自己做的最让爷爷感到满意而开心的一件事情是,现在我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而“做好人,做好事,跟党走”则是一辈子的事情,我还在起点上,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
原标题: 家风永流传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