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不凡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5月08日 08:59:03 |
——读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罗萍 我先后读了路遥的作品《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和《平凡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早晨从中午开始》对我的震撼,绝不亚于《平凡的世界》。假如我没有先读过《早晨从中午开始》,可能就没法更好地理解《平凡的世界》。而在一气呵成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后,我又倒过去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忽然觉得,自己已经“走近”路遥了。 《早晨从中午开始》5万多字,是路遥去世前在病床上的心血之作,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完稿,写了他创作的整个过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作品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为了感谢他的弟弟,这篇随笔的题记是“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 这部凝聚了路遥最后心血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有两层寓意。路遥通常每天要创作到深夜两三点,甚至四五点,或天亮才睡觉。午饭前一小时起床,开始真正的早晨。而更深层的含义是,路遥着手创作《平凡的世界》,正是在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而工作却要求他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 在《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面对荣誉和鲜花,短暂的高兴后,路遥又陷入深深的思索:“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又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在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虽然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我更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在创作中篇小说《人生》时,他准备了近两年,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住所转圈圈行走,以致让人怀疑他要寻“无常”。 路遥在决定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经历过犹豫甚至动摇,“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 目标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并非“一定”燎原,“星星之火”的命运99%是一闪而过,要达到燎原之势,路遥足足进行了三年的准备。 首先是知识积累。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期间,路遥重新开始了海量的阅读、研究和分析,既阅读新书也重温旧书。除了自己制定的百部长篇阅读之外,还读了很多“杂书”——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 其次是背景材料的准备。 《平凡的世界》跨度了十年的历史横切面,路遥需要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乃至世界的宏观和微观记事,需要逐日逐月逐年查阅十年间的报纸。“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工作量太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 读书和写作,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间断的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然后是深入生活。 他拎着一个装着记录材料的箱子,深入各个单位、行业、领域去了解、熟悉和深入生活。因为作品涉及到省级领导的生活和工作,他托人寻找了一个机会,自己“溜进”省委书记家体验了一番。 “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随着材料的积累,他手中的箱子从一个变为两个。 对于百万字的作品,如何布局谋篇是首要的,寻找作品的切入点更是关系到文章能否顺利展开,能否有清晰的脉络。在《平凡的世界》中,出场人物将近一百人,如何用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作为“导火索”?而文章的开头也是颇费周折,冥思苦想三天,推翻了十多个方案后,终于想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头。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提及此事,仍按捺不住激动,将全书开头的第一自然段重录了一遍。 我们知道,第三部的主要发生地是在煤矿,而路遥在创作第一部时,就将创作地点安排在了煤矿。在煤矿写作的目的很明显,一是为第三部的写作提前熟悉环境,二是煤矿的创作环境比较独立安静。 路遥的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在煤矿创作第一部的时候,两只老鼠成了他唯一的“伙伴”,而创作的劳动强度一如他多次用在孙少平身上的那句话——“牛马般地劳动”。繁重的写作和糟糕的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第一部写完,身体透支;第二部写完,大病一场;第三部写完,路遥已拼尽最后的力气。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的笔扔到了窗外,然后去卫生间洗把脸,当他面对镜子里令自己都惊讶的路遥,面对这十年的非常经历,忍不住掩面痛哭。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还遭受了很多质疑、非议,把第一部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后,这位编辑没有耐心看完就决定退稿。而之后的作品研讨会简直成了作品批判会,将路遥归为“落后作家”,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列为“失败作品”。“主流”的否定对路遥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如同陷入茫茫沼泽,背负巨大的艰难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妥协,在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下,坚持完成了第二和第三部。事实证明,路遥的坚持是正确的。在路遥去世前一年,他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巨著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他做到了,他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用九死一生的辛劳,用滴血的手指弹拨出生命的绝唱。 路遥的一生是短暂的,但路遥的精神是永恒的。路遥是因为肝硬化腹水去世的,年仅43岁。但凡有肝病的人,医生都会建议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劳累。所以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拿命换来的。 可以告慰路遥在天之灵的是,在他去世28年后,还有很多公众号发文发视频纪念他,我身边也有同事朋友还会去买或借阅他的这本书。 读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就像读名人传记一样,读这些书显然并不是指望自己也成为伟人或名家。但从这些书中能够体会到,连伟人和名家创作一部作品都要经历那么大的磨难,作为一个平凡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呢? |
原标题: 在平凡中不凡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