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塘路上寻洋塘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7月17日 08:48:41 |
■ 冼逢周 江北老城有点小,一条街——迎春街,衍生出五六条路。路名,除迎春街和过境公路拓改的富春路,多与地域文化积淀有关。让年青人和外来旅游者不解,尤其弄不清的是广场路和洋塘路,广场路旁并无广场,洋塘路边也没见水塘。两条街路都命名在近几十年,广场路原是分水江大桥建造前老公路的一段,曾名支农路,后因路南建成一座能容万人聚会的大广场,改名广场路。再后迎春街拓建,广场用场不大,地块攺建成综合市场,一场拓变,广场路成了没有广场旁依的广场路,就这么简单。而要说清楚洋塘路旁为何不见水塘,牵扯的事就多了。 先说洋塘。因洋塘名之在前,洋塘路名在后。 《桐庐地名志》(1984年版)插图中有帧照片,摄者驻足分水江桥南,安乐山北,迎江选景,摄取分水江大桥上游,安乐山至江边,西望以远的田畴景色,题《平畴沃野(洋塘畈)》。志载:“洋塘畈,在镇西,北濒分水江,面积约600亩,旧时其地有长塘名洋塘,故名。”照片未注时间,推揣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满畈翠绿,生机盎然,应在春季。照片只摄取了洋塘畈景致的一段,却将一条山坳,一径小路,一处村居等搁在了框外,那里有一方长长的,有点气势的水塘。 往昔,县城出小岭,一条傍山小路西去,行三里许,路里村居七八户聚居成村,路外一方十几亩水面的大水塘,村居与水塘夹着小路。水塘东西走向,塘头望去,长过半里,宽近十丈,有点气势,人称洋塘。村傍塘,塘依路,说不清楚是先有路,还是先有塘,也说不清何时有塘,何以名之洋塘。以今人之思维推揣,山水依地势流淌,县城背依的安乐、舞象山南北延伸,西向山水入分水江前,于低洼处汇聚。天长日久,依人的算计,谋划成塘,人顺应水塘的纳吐,沟渠通联,山脉与江岸间,数百亩农田得水利调节,在田畈组成灌溉网。人择水而居,塘边渐成村落,水塘以深蕴的包容性,托着村落,润泽田畴,拥着小路,慢慢地拓扩而成。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旧县工作,往返县城,曾无数次从它身边走过,目睹过水塘洋洋洒洒的风釆。由旧县进城,出庙山岭隘口,“山路逶迤四五里,天目溪曲屈流其下,穾出处险绝,昔人筑石围之,以利行人。” 山路过平腰岭,地势平缓,路简约了,一方长长的水塘,傍依路边,增姿路韵。路傍水塘山石驳接,路里山崖卵石堆砌,高丈余,薜苈、首乌藤蔓垂悬,杂树斜遮,石铺随意,路人擦肩。半里间,目览可及,自是一番意境。塘傍古道(洋塘古道?)自然见过世面,即便塘边是条羊肠小道,谁能说千余年间,沒有名人借便走过?凭塘驻足,“滂洋洋而四施兮”,叹水塘敞大,呼之洋塘。历史赓沿,一方水塘,一种积蕴,这里的存在因一方水塘而名,洋塘,自然成了一处地域的“坐标”。 洋塘填圯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座关系民生的工厂,选址平腰岭, 建厂先拓路,累及水塘,水面小去了一块。路拓宽又去了一块,再后路边建新厂,塘被彻底填掉了。其实,水塘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那些年人们“冷落”了水塘,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农田大修水利设施,江岸的抽水机埠,一处山坳里一座水库的建造,已在调节洋塘畈农田灌溉,曾是农耕文化载体的水塘作用萎缩了。时序推移,时代发展,当新的供排水系,取替了水塘原始含义,水塘被一座工厂“挤”掉了。洋塘,留下一串名称:洋塘畈、洋塘村、洋塘坞,洋塘社区,洋塘路……湮没在城市的拓展中。“洋塘”成了一方地域的称谓。 再说洋塘路。 《桐庐县地名志》(2015版):“洋塘路,东起富春路,西至旧县街道西武山村,为贯通洋塘至城区次干道故名。原为西郊软石小径,1978年建桐(庐)大(坑)公路,东段沿塔山麓延伸接杭新公路,路宽3.5米沙石路,攺建成宽7米混凝土路面,1983年8月12日命名。全长2650米,宽10米,水泥路面。” 这段表述,本人认为不够严谨具体,沒说清楚。 这条命名洋塘路的路,应该包含历史上那条软石小径,及据其拓展的公路和其后命名的市政街道——洋塘路,本人认为,经历了三个时段。路名“洋塘”之前,也就是平腰岭那座工厂建造之前,一条卵石铺砌的小径,泥石相间,由城西县湖塘头直扺旧县。哪年有路,哪年铺的鹅卵石,是民间善举赞助,还是官家修筑,无记可考,路修了多少次也沒人说得清。路早年也沒名称,人们往日经过,会说“去旧县那条路”,“过小岭头那条道”,近便走走的人会说“去洋塘( 或平腰岭)那条路”,前些年多会说“去化肥厂那条路”。路是去县西北的主要通道,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历史上是人们走得最多的路径。试想,早前县衙在旧县,住在县南乡,住在富春江边的人,去“县衙门”诉求,肯定是走这条路,当日的县里人去江口,也定然要走这条路。后来县治迁移江口,西北乡民来去城里,也只能走这条路。笔者记忆,分水江桥修筑前,小路由旧县西来,过洋塘有三处接口通联,翻“大岭头”在马家埠过江去上南乡(大岭,安乐山与舞象山联接山坳岭上,前些年建有晶体管厂);翻“小岭头”去县治去街上,一直往东走,在安乐山头与县城去浮桥渡的“大路”交叉,西折进城,直走去“东门头”。这是这条路的第一个时段,人们少说已走了千余年,路上润泽足迹的卵石,饱经岁月沧桑,见证过世纪轮回,能不是古道? 1969年秋,平腰岭建厂修路,路由山石小径攺筑简昜公路,是路拓展的第二个时段,是路蜕变的起点。化工厂建设,几百吨的设备机械,大型车辆运输,路关系着工厂建设。当时不可能想到洋塘地域的日后“铺陈”,也不会想到路会被命名洋塘路。但路怎么走,当时有二个选择,一是就老路拓展,二是濒江堆筑(也就是今日西延的天目路)。选择前者,是为赶时间,省投资。当时为便于大型車辆(一种能“推、拖、拉”的特种车)转弯,斜向缓坡与桥头公路通联(有了今日的建设弄)。公路初成于是年底。1979年化肥厂与相邻的硅纤厂联合出资,将2.8公里路面攺铺沥青油路,是年路与桐大公路(桐庐经横村至胜峰大坑)联通。 1983年8月,这条路完成了由软石小径、简易公路、县道,而市政街道的蜕变,被命名为洋塘路,是为“这条路”前世今生的第三个时段。时攺革潮涌,洋塘区块城镇化的序幕巳经拉开,“洋塘畈”植入了新的业态…… 洋塘何处?今日“洋塘”,山水裹街巷,相互成就,己融在城中,一条路,一方社区,一处地域,一片闹忙,将“洋塘”赓延。 |
原标题: 洋塘路上寻洋塘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