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走过一位大师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7月10日 08:52:50 |
■ 李改进 与齐白石一样,他没有进过正规美术院校学习,调侃自己是“画坛草寇”,但他勤奋自学,在创作实践中刻苦磨练探索而成为一代宗师。他离去我们不远,总能看到这个倔强的老头,怀着一腔爱乡之情,在晚年频繁奔波于桐庐的山山水水…… 他就是中国现代漫画大家、著名中国画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叶浅予。 众所周知,能够称得上大师的,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社会公认并使之传世。大概有过人才华者不经正规学习,也有少受刻板程式羁绊。叶浅予1907年3月31日出生于桐庐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岁就试着画漫画,上海《三日画报》发表他的第一幅漫画是《两毛钱饱眼福》。不久参加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漫画团体——“漫画会”。社会这个大学堂锻造了他,当过上海三友实业社广告绘图员,北伐革命军进驻上海后参军,在淞沪警察厅政治部艺术股和海军政治部从事美术宣传工作。抗战爆发后,叶浅予领队救亡漫画宣传队,到南京、武汉举办抗日漫画展,出版《抗战漫画》半月刊。生活的阅历和追新的性格,使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两个典型人物,连续发表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王先生到农村》和《小陈留京外史》,总共约六百组以上,又出版了《旅行漫画》。几年间,漫画才能锋芒毕露,声誉鹊起,树立起标杆,成为中国连环漫画和漫画速写的开创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时的张乐平、高龙生、梁白波、黄尧等人的历史功绩,但就长篇连环漫画创作上的开创地位,非《王先生》莫属。 市井人物王先生的出现,使上海增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饭后笑料和笑过之后的悲哀。这种艺术的魅力,取决于他习惯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常常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不仅获得幽默有趣的效果,而且开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些加诸人们身上的痛苦事情。叶浅予善于将真实对象作漫画,以钢笔勾线成形,简洁明快,造型夸张,再写上个题目或几句俏皮话,点出人物的个性和生活背景,达到某种预示或揭示。如画一身着肥大长衫的算命先生,尖嘴猴腮,托着算盒,似在猜测,又在疑惑,题曰:“他知道别人的命运,但不知道自己的夜饭米在哪位茶客的口袋里”;画马车夫,题曰:“自从柏油路建设以后,他也许觉得他的生路愈来愈短促了。”这文与画的巧妙配合,有画龙点睛之妙,产生了“画外之音”,幽默中露出了尖锐,令人咀嚼回味。 漫画组画的创作,也是叶浅予的拿手好戏。它不像连环漫画那样具有情节的连续性,各个画幅可相对独立存在,在题材和主题上又统一在整套组画中。因此,画幅多少不等,少则几幅,多则几十幅甚至100多幅。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1989年五十年间,他笔耕不辍,留下大量专题漫画组画,最具影响的是抗战时期创作的《战时重庆》和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天堂记》。《战时重庆》有100多幅,对重庆“大后方”社会世态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在敌机轰炸威胁下,有人大发国难财,有人送子入伍抗日,有油灯下画家孤独的身影,有某些官场人物的面目,有轿夫、渔民、商贩、人力车夫等下层形形色色的劳作和山城破败不堪的景象。当年《新华日报》在画展报道时,著名散文家徐迟发表了评论文章。1946年9月叶浅予应美国政府邀请赴美访问,先后在纽约、波士顿等地举办《战时重庆》漫画展。美国之行后又为《新民报》创作了《天堂记》,把异国情调和各类人物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多侧面地反映和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真实面貌。 叶浅予是1988年中国漫画最高奖——“中国漫画金猴奖”得主。 绘画的生命在于开拓创新,如果在题材、画风上一味因袭传统,画面就难别开生面。叶浅予上世纪四十年代从漫画转向中国画创作时,1942年就到贵州苗区住了数月,第二年又自费访问印度,创作了《苗家姑娘》、《贵州马帮图》和描写印度舞蹈人物的《婆罗门闲话图》、《印度装》等。这些作品直接从生活中来,在题材和生活气息上,就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风,一种新的活力,为中国人物画开创了新内容。 为了使自己的舞蹈画在宣纸上阿娜多姿,传神地翩翩起舞,叶浅予不满足1944年在重庆画展时徐悲鸿对他的首肯、并卖了自己的两幅画。第二年便跑去成都,住在张大千家一个多月看作画,将自己画的印度舞请张大千指点,张大千也借用叶浅予的这些舞蹈人物画稿,用敦煌壁画的造型方法画“大千式的印度舞蹈”,使叶浅予在中国画的用线和设色上受到敦煌壁画的影响。在长期不懈的学习实践中,叶浅予练就了两种过人的本领,成就了他“以形写神”的过硬功力。一是明锐的认识对象的能力。他两眼炯炯有神,观察事物入木三分,不管怎么纷繁复杂的舞蹈,他能透过表象追到本质,及时逮住舞姿运动的骨干主线,由表及里察见人物的内在气质。二是惊人的记忆想象能力。他的记忆形象的能力超凡,观察运动中的形象和场景,他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些不熟悉的东西、关键的部位,他记得非常清晰,加之夸张想象,出来的作品既本真又传神。传神才能传世,我们看到他的《内蒙古草原上》这幅精品,在惊涛骇浪的马群奔腾而过瞬间,能把马群的奔腾和套马人激烈运动中的动势与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纵观叶浅予的中国画,我们看不出种种承袭的游丝,就是他自己擅长的舞蹈、戏曲人物和少数民族舞蹈人物画,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创作成熟和兴盛时期,笔墨和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自觉实行变化。他自己也说:“五十到六十年代,是我画舞的高峰时期,那时精力最旺,感觉最敏,出手最快”。因此,“浅予画舞”成为当时美术界和群众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种美术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时他的画舞作品出现了一放一收。认为他画的舞蹈形象是舞蹈艺术作品的再创造,画里有演员的个性,也有他主观的东西在里边,是借重演员的艺术创造来发挥他自己的艺术创造。他要画出有画意的舞姿,因为并非每个动作或每个节目都是可以入画的,没有画意的不能画。他觉得画舞要在静中取动,动中取静。我们初看各种舞蹈都在宣纸上固定着,但都有动感飞扬的视觉,这是注意和善于捕捉富有运动趋向的瞬间舞蹈动作的和美情态,是艺术的结晶。为了突破画面的形象固定静态,他有自己的建树,通过构图布局和人物的眼神来表现动态。有些画把舞蹈人物“切掉”一块,部分已在画外,好像舞者是从画面外跳进来的。《快乐的罗索》,人身体是倾斜的,两条辫子后甩翘上,人似乎要倒,但腰边帕巾向反方向甩起,又觉得她不会倒下去,动感是那么地欢快强烈。《夏河之秋》那眼神向左一撇,预示着舞姿转身的先兆。他还启用笔意来达到动态效果。有时画到一个地方,留一段空白,再接下去,运笔时有中断,笔断意连,像藕断丝连,用虚实关系加强动感。他的舞蹈画用色也有独到之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用鲜明的对比色。如《滇西铜鼓舞》中的四名舞女舞装,两名是石绿与粉红对比,两名是石绿与粉黄对比,两名舞男是大红与石青对比,艳而不俗,雅而不甜。有些作品色彩一道到底,淡薄均匀,不作皴擦,使人觉得清新高雅,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这样一位绘画大家,“文革”时期却遭受七年之久的冤狱,平反出来已近古稀,但他重新握笔表达自己的新生喜悦,画出了《舞红绸》《谁持彩练当空舞》《高原牧笛》《延边长鼓》等,这些激情奔放的舞姿,是老艺术家内心喷发的火花。改革开放后,他以大画幅、多人物,线条简练有力,用黑少而色彩丰富的风格作画,捧起人间的盛大欢乐。使他的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期,佳作连连,尤其是故乡唤起了他对山水景色的感情,用三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980年完成了全长15米、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的《富春山居新图》长卷,实现了桐庐人自己画富春山居新图登入国家艺术殿堂的心愿。 叶浅予漫画、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石,是他的速写。1933年秋天,他在上海结识了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见其在环游世界旅途中所作的素描画稿作为创作素材,受到启发,从那时起,他就没有离开过速写本。他的印度舞蹈画是凭访问印度带回大量速写创作的,其它舞画,包括戏曲人物画,也是通过现场速写蓝本描绘的。漫画有的当场勾画,有的如组画是根据速写创作的。这使他的漫画和中国画创作,始终有速写领先的地位。他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出版了《浅予速写集》,六十年代有《浅予速写集舞台人物》,八十年代有10本系列速写集以及《叶浅予速写集》《叶浅予速写画稿》等。速写之丰,蓄积起速写的精髓,他有“目识、心记、意测”三点速写经验。而人们对他速写的高度评价是“速度之快,抓形之准,传神之妙”。他一生都在观察、捕捉、纪录。暮年还频到桐庐写生,因工作关系,我也多次陪同他下乡采访,每到一地总是拿出小本本在画。有次回来已日落西山,从上杭埠头轮渡过江,没有多少时间,也在船上的吉普车里托着小本子速写。他始终与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搭起生活与创作的桥梁。 创作《富春山居新图》后,叶浅予的创作激情不断喷涌,构思着以富春人物为题材,以册页的形式,再创作一部《富春人物谱》与之匹配。这就意味着一个84岁的老人又要像年轻人那样,跋山涉水广搜素材,抓住“活鱼”就地速写,还得花费几年的心血,没有拼命的精神难成其就。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已到了与时间奔跑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艺术上自强不息”。于是,他顶着烈日穿行在乡间小路,访种植、养殖专业户;淋着大雨踩着泥泞,勾画畲乡风情;带着干粮,徒步深山炭窑体验生活;满怀深情,翻山越岭探访革命老区。他进厂矿、走码头、转市场、入舞厅……把一个个、一群群活生生的人物速写成生活的强者。当他看到我们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分水荒山造林承包户余金法的通讯后,就走进余的山下窝棚写生,称余是“活愚公”。第二年又去交流速写,草稿拿回北京再创作。第三年去余家,把一幅余金法穿着开山鞋、握着四齿耙、气吞山河神气的速写漫画和自创的《愚公新传》长诗送给了余。就这样一连五年,他年年来看这位拓荒者,直至第六年逝世前,还委托一位年轻人来到余家,说叶老身体不好,自己不能来,代表他来看看。可见他与速写对象的交谊有多深,所以他速写的笔尖就触得深,人物更有精气神。正是这种善于深入生活、执着和拼命精神,使他圆满完成了100幅《富春人物谱》,成为最后的艺术绝唱。有位美术评论家这样评述:“从叶浅予的速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给予他的创作以丰富滋养的,也可以感受到画家是如何在生活的海洋中摸爬滚打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因此可以说,有叶浅予的速写,才可能有叶浅予的艺术;如果他不是这样长期坚持画速写,那他的艺术将会是另一种面貌”。叶浅予确实是一位社会形态漫画速写家,从民国三十年代的市井小人物,到改革开放的富春新人物,无不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历史有时就这么巧合,叶浅予从速写人物漫画启笔,中间有过中国画舞蹈和山水,最后也是以速写人物漫画封笔的。 晚年的叶浅予念乡更重,如上所述。他还将毕生画作精品120件和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名家的藏画70件和藏书800多册捐赠给家乡。家乡人有求,总能如愿。1985年《浙江日报》要开辟“浙江一县”专栏,我县的版面想请叶老题字、作画,他很快就答应了。当年5月1日浙报第二版上半版就刊登出来了,刊头题字是:“浙江一县桐庐叶浅予题”。画面是众勇举着一条长龙,奋勇舞动,绕成半圈;后面跟着头戴官帽、手牵缰绳、挥动节鞭的骑者对跳竹马;有单人挑抛,双狮抢绣球的;有单杈逗雄狮的……一路蜿蜒行来。落款“一九八五年元宵桐庐灯节印象叶浅予速写”。版面别开生面,很有看头。 叶浅予曾任全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桃李满天下,名师出高徒,别的不说,当代著名画家周思聪、王镛、杨力舟、卢沉就是他的学生。 |
原标题: 桐庐,走过一位大师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