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梅城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7月01日 08:59:30 |
年近九旬,常会想念往昔,想起年少时与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情景。那时我在梅城读书,因而决定再去梅城走走看看。 中巴车把我们送到乌龙山下岭脚村旁,见到了那条通向乌龙岭的、当年方腊攻进梅城的山路。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曾多次从此翻山越岭去上学。因为那些年,杭州一带都在日寇的蹂躏下,全民奋起抗战,杭淳公路路面挖了许多深坑,以阻挡日寇西进。我们上学只能靠两条腿走。 我们上了去梅城的公交,驾驶员很自豪地对我们说:“别的地方公交车给老人免票,梅城公交给所有的人免票。”接着他又当起导游来:梅城作为县城有1700多年、作为州城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把雉堞打造成半朵梅花形的城墙只有两座半,那“半座梅花城”就是梅城。别的县里的农村人上县城叫“到县里去”或“到街上去”,建德的农村人都只说“到城里去”。 公交转到面朝两江连接处的大南门前,我们下了车。 1943年,我到梅城读书,从小山村走进这座古“州城”,觉得自己是见到了真正的城墙和城门了。被日寇轰炸后留下的几处半朵梅花形的石头雉堞、魁梧伟岸的城门,厚重的石条城墙着实让我惊叹。这一印象,直到四十多年后,见到了北京前门、西安城墙后,认识才有了提升。而今,梅城城墙明显修葺过了。遗憾的是修旧不完全如旧,同一地点,出现了两道城门,两幢城楼。经过修缮的老城墙、城门,基本如旧。新城墙、城门、城楼气势比当年更雄伟。登上城楼,见新旧城墙顶部连成一片,成为一条又长又宽阔的大道。视野所及,看不到尽头。一位同游说:“大道沿富春江水库北岸延伸,连接一条‘滨水骑行绿道’,可以骑着单车沿水滨一路骑行,可以一路欣赏水光山色和绿树掩映中粉墙黛瓦的村落。”城墙上,插着很多三角形的仿古战旗。由此往东望,是小南门城楼和三都大桥。广阔的水面和低山间飘浮着薄薄的 淡蓝的烟霭,似云似雾,水天连接。北岸一座小山上,矗立着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七层宝塔。听说塔下的敬老院里,来自沪、杭的老人常常登塔锻炼身体。往西望,是跨新安江而建的严州大桥。往南望,七层空心的南高峰宝塔屹立水滨。那座塔是我们上学时,在周末常常登上玩耍或复习功课的好地方。据说唐伯虎曾到此一游,很赞赏这里是“双塔凌云”。此时,一股强劲的风吹过广阔的水面,掀起了一片涟漪。双塔、两桥、大小南门城楼、城墙、沿岸建筑、低山、树林、无垠的蓝天白云、所有这些倒影,旖旎的三江风光全都在浩瀚的、清澈澄碧的水面荡漾。 时值冬季,城楼上的寒风渐渐大起来,许多战旗被大风吹得噼里啪啦地猛响,不由让人联想起古时,站在雉堞后守卫城池的士兵是何等幸苦,又是何等英勇豪迈。梅城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孙权舅舅在这里建了“六合古井”,三元及第宰相商辂成长于此,杜牧、陆游等人在此为官,范仲淹知严州首建严子陵祠堂,方腊起义的几次战争都发生在这里。梅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当时学府聚集重地,民国六年浙江省第九师范便诞生在这里。抗战时期许多县只有一所初中,而梅城集聚了严中、严师、宗文和中山中学四所高中或中专学历教育的学校。一批不愿在沦陷区工作的名牌大学的教授专家先后来这里任教,如后来在杭州大学任古诗词教授的夏承焘、不愿当县长乐意任严中校长的严济宽、上海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林虹、著名画家张笤翁等。当年建德周围十多个县,远的如开化、义乌等地的学子都跋山涉水来此读书,梅城俨然成了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从县城到州治、专署,又到后来的建德县辖镇、特色名镇,一千七百年的沧桑,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下了城楼,来到大南门城门口,见正对城门的斜坡上有一幅石刻的梅城古地图,古色古香,令人缅怀。 杜牧在严州任刺史时写道:“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这“丁字水”,指的是新安江、兰江、富春江汇合处。桐庐的严子陵钓台离梅城很近,古人把钓台与建德揉在一起写的诗词很多,又如宋朝薛师石的《送谢强学主建德簿》:“少年初试吏,濯印富春亭。水可清人骨,山曾隐客星。”建德、桐庐是隔壁邻居,同饮一江水,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亲。 有人考证,梅城是我国原貌得以保存得最好的、为数不多的古州治之一。能佐证的除保存得较好的古城墙、大小南门城楼,还有从大南门直通到古鼓楼、古州衙的笔直的大街。三十多年没有来过了,这街如今变得怎样了呢? 上世纪四十年代,这条街留给我不少的记忆。记得街上有一家名为“补天石”的药房,能用女娲补天的石头来做药,让人看后不忘。 还有一家名为“慎昌”的肥皂厂。在当年工业品十分匮乏,许多人拿茶籽舂成泥来洗衣服,肥皂属稀罕品,因而,慎昌生产的肥皂直销浙、赣、皖三省,以及广大抗日根据地。还有我少年时常常牵挂的那干菜酥饼,该酥饼在揉面过程中,每揉一遍,就在面里抹一层很薄的油,用干菜肉丁作馅,面皮很薄且多层,特香脆,特诱人。 我们走上街,街道宽宽的,笔直而整齐。门面依旧都是木结构的。房屋都是徽派建筑的防火墙和“马头”。但往年大都是两层的,而今都成了三层楼了。没有找到名震一时的“慎昌”与“补天石”,但三座石牌坊还在,保存尚好。街上不少游人,走着走着,就到了当年的州衙门前,古鼓楼还在,但鼓楼后的衙门已成了居民住宅小区了。 时已中午,想找一家饭馆,但一直没有见到,正思忖间,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们,梅城的闹市早已转移到西门街去了。我们在西门街一家饭馆里,要了一道“子陵鱼”,价格不贵,但夹着不少另类小鱼。店主说纯粹的子陵鱼现在已很难捕到了。饭后,很想再去看看东湖、西湖和严州师范旧址,甚至再登一登南北高峰,但又不想在外宿夜,只好留点遗憾,便匆匆告别梅城回桐庐了。 |
原标题: 再品梅城 |
作者:杨 时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