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茶不歌舞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5月17日 08:32:28 |
■ 王天忠 经常有外地朋友在收到我寄赠的茶叶后,问我产自哪里,在听到歌舞后,其中有人会追问歌舞在什么地方。对于这样的疑问,我想,几乎所有的歌舞人都会有这样一句反问:“您喝过歌舞茶吗?”之后,便一切释然。其实,歌舞在什么地方很好作答,桐庐一路向西,闻到茶香,便是歌舞了。 每年谷雨前后,天尊岩一夜春雨,岩缝石壁便泛起鹅黄淡绿。嫩芽绽放枝头,茶乡顿显繁忙。农舍起炊烟,茶姑喜携筐,不出三五日,便会有新茶上市。 茶这样的文章,必得桐庐人来写。桐庐人中,必得钟山人来写。钟山人中,必得歌舞人来写。因为桐庐最早的茶起源于歌舞一带。唐朝产茶的八道、四十三州郡、四十四县,其中浙西茶区就包括桐庐,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茶圣陆羽圈定的。可见,早在哈气成诗的唐朝,歌舞茶就和茶圣陆羽确认过眼神,那部划时代著作《茶经》,就已“渗入”歌舞茶香。 近两年,我对歌舞茶有些上瘾。“色翠,香郁,味醇,形美”,是歌舞茶四绝。我开玩笑地对歌舞朋友说,以后别害我,这东西上瘾。但我一直不解,是谁给这个村子取了如此儒雅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又是谁让这个村子沾染了如此浓郁的儒雅之气?在我心中,仅这样一个名字,便是这个村无数代人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 歌舞茶最早在文字中袅袅飘溢,大概要算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徐凝。他在《普照寺》里提到了饮茶;这位被白居易称为徐山人的桐庐籍诗人,竟被故乡的一片叶子弄醉了,想必这一杯歌舞新茶味道不错,欣欣然成了欢喜菩萨。于是信手拈来,写下了“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普照寺)的佳句。歌舞人当然是很喜欢徐凝的,他心情那么郁闷,却还不忘对家乡风物的推崇,徐凝在《金谷览古》一诗中有一句“绿珠歌舞天下绝”更是把歌舞山水捧上了天。到了滴水成词的宋朝,歌舞茶更成了天子手中把玩的贡品。难怪范仲淹贬谪睦州时,桐庐郡已是“春山半是茶”…… 去歌舞,完全是一种临时的安排。在我们前往百江镇清水湾农庄途中,同车的一位同事小严说,去农庄需经过歌舞,不妨顺道去他老家看看。恰逢那日是歌舞村开茶节,场面很是热闹,给人的感觉现在的镇村干部都很拼,不遗余力地为所属乡村吆喝造势。记得组织者精心安排了一场“大宋小集市”活动,让人感受了一把宋代交易场景。歌舞人厚道,没有刻意在茶区内整出几棵所谓千年之久的御茶树来,好让游客称奇,来为自已壮胆撑腰。对我们来说,歌舞村民的本色生活其实就是最好的演出。 从房子上几乎看不出歌舞村民的富裕程度,可家家门口或直接停放在路边的好车,标示出了它的主人的身价。而且停在村里的好车如同车展,多到有些拥堵。 走近一户人家。我不能确定是那六七朵郁金香吸引了我,还是那四溢的茶香引导了我。热情的女主人麻利地为我泡上一杯新茶。看着茶叶在热水中沉浮,嗅吸着杯中浓郁的香气,与主人进行着轻松的交谈。她家里宽敞明亮,一尘不染,彩电、冰箱、空调和组装家具一应俱全,与城里人家无异。客厅的方桌上,摆满了从超市里采购的各种精美食品。在与她的简短交谈中,我感觉到她的心理上再也没有对城里人的羡慕,她觉得城里人有的她也有,当个农民没有什么不好,倒是很自豪,她开玩笑地说:“你们城里人现在倒羡慕我们呢!”新一代农民这种内心的变化和自信,真让我有点始料未及。 临走时,女主人执意送我一袋散装茶,说这茶是新焙的。当时没在意,因为之前,我不好茶,更不懂茶,嗜酒不嗜茶。有一回酒酣,被小严拽进了家门,醒酒泡得就是女主人送我的歌舞茶。只见茶壶里被开水浸泡的茶叶,先是袅袅婷婷,尔后渐次展舒,朵朵叶芽,茶气中,犹如一位素衣少女隔岸浅笑低吟。我轻啜一口,只觉得浓郁的清香,润如凝脂,滑似翡翠;含在嘴里,那清香之味,聚而不散,犹如念珠;徐徐咽下,微微的苦味,瞬间化作甘甜,直抵肺腑……通体的醉倦荡然无存。难怪陆羽的茶经中说:“聊四啜五与醍西湖甘露抗衡也。”所以,我一直以为写诗的人在酒席上所遇到的尴尬,李白王维有一定责任,而茶亦醉人何必酒,不知和徐凝苏东坡有没有关系。 若以刘禹锡的山水观为标准,歌舞村似乎早已注定了结局。以为山是屏障,是阻碍。然而殊不知无言的大山既是成全,更是呵护!暂时的不鸣,是为了日后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如今,大都市的人知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鱼大肉不如粗茶淡饭,绿色的歌舞早成了他们眼中的真正天堂,岂能不惊得桐庐一些老大哥村落回头一看百感生。回头一看,继而刮目相看! 就像我每次从歌舞村向天尊岩进发的时候,其实我的心,已经开始攀援了。这是自然带给我的先期抵达。有时,精神体验就是比身体轻盈了许多。还没上山,你的头发里,衣襟上,甚至呼吸里,记忆里,都是茶香。 |
原标题: 无茶不歌舞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