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桐庐古诗选析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2月24日 08:19:24 |
桐庐是浙西古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数千首广为流传的历代名家古诗词,拥有“唐诗西路”“县级古诗词翘楚”等称号,成为地方历史文化财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诗词文化,积极创建“中国诗歌之乡”,极力推进文化名县建设。县文联、县信息传媒中心和县诗词楹联学会联合推出《桐庐好诗天天学》栏目,得到广大市民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便于学习研究,汇成了这本《潇洒桐庐古诗赏析》。 桐庐对古代反映桐庐的诗词关注较早。1988年,桐庐县委宣传部申屠丹荣就收集整理出《富春江名胜诗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有《富春严陵钓台集》《新桐庐诗文集》《潇洒桐庐诗词选》《美丽桐庐村景诗集》等相继出版,为桐庐研究诗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潇洒桐庐古诗赏析》所选古诗以《富春江名胜诗集》为基础,以描写赞美桐庐(含分水)内容为选题方向,以1人1首(除苏辙《望桐君山寺二绝》和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绝》作为一个整体未作分离外)为原则,选取了南北朝4位、唐代56位、宋代51位、明代4位、清代6位共121位诗人的131首作品,基本按照诗作作者出生年月先后顺序(部分无明确生卒年的则按相关资料推算大约年份,不一定准确)排列。通过简短赏析,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有所助益。 本书中对于古诗词的赏析,从意境、用词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对潇洒桐庐古诗词的鉴赏角度,引领读者更好地品味古诗词的优美。如对南朝人沈约的《严陵濑》一诗的点评中,点评者李龙指出该诗中“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首句入情,接下去道出其“珍重”的原因,在诗歌结体上有“反弹琵琶”之妙;同时也明确了描写对象主要是“川”中之水。接着直言清明如镜,濑水之深,为后面的议论提供依据。然后借用典故,认为沧浪会浊、济水会涸,而严陵濑之水不曾浑浊不曾干涸,抒写自己已远离俗世喧嚣浊秽的心境,得出这里的环境真的可以用来洗涤仍浸淫于世俗中的人的“缨上尘”的观点。并指出了这首《严陵濑》,虽然直接写景不多,但前面的抒情和后面的议论皆以景语为出发点,体现出其山水诗具清新之气的特点,也突出了严陵濑水之清绝。 而在对唐朝人刘长卿的《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一诗中,点评者王樟松指出:本诗的作者刘长卿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唐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时,被诬贬睦州司马。在赴睦州履新的路上,大雪纷飞,诗人万般无奈,走投无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途经桐庐,又写下《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离开睦州时,刘长卿独上钓台,写下了《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刘长卿被贬,心情愤懑烦恼,晚树、寒禽、斜阳、乱石,眼前情景,似乎也就成了“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山河荒寞,心中黯淡。社会衰退、人生无多、冷落寂寥、空寞萧条的时代心态病也在折磨诗人。家国、社会,似乎一切都在零落。其诗的感伤色彩可谓大历年间的时代特征。 限于各方面的原因,本书所选的有些作者和作品,可能代表性不够强,也难免存在遗珠之憾;且历代不同版本间多有抵牾,编者在综合各种版本后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但这种选择和调整也未必科学精准;对于作者的简介,有许多信息来自网络,且不同撰写者间掌握的资料也参差不齐,故而差错在所难免;对诗文的赏析,因诗歌意象的跳跃性、语言结构的开放性、诗歌语句的浓缩性、文言词汇的多义性,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体现审美差异,因此普遍存在“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一现象,真所谓“诗无达诂”。因为上述原因,在作者和作品选择、作者介绍和作品赏析过程中,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但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信读者诸君也是理解的。 |
原标题: 潇洒桐庐古诗选析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