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坊故居——书香延绵清廉风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1月11日 08:57:24 |
王家坊故居 分水镇武盛街藏家巷12号,有一栋白墙黑瓦的建筑,那便是王家坊故居。故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中晚期,属于徽派建筑,原本并不临街,因近年来城镇改造中拆除了紧邻故居西墙的一幢临街民宅,王家坊故居便从原来的“藏在巷中人未知”走到了市民面前,才“露出庐山真面目”。 故居坐北朝南,原有五间二弄,后来因建设农贸市场所需西边建筑部分被拆,现存五间一弄,面南开三门,中间正门略大于左、右偏门。左、右墙顶各耸立着白灰马头墙,中厅之上原有高大的马头墙以及花窗,王氏后人修缮时被拆除。黑色的屋瓦,白色的墙面,中间大门斑驳漆黑,那是经历二百多年岁月风霜侵蚀的见证。故居为二层楼房,建筑面积21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双坡山顶,梁架用三柱五檩。房屋结构和布局十分简洁,雀替、门窗古朴。王家坊故居只是王氏家族建筑群中的一幢,该建筑群抗战时期曾遭日机轰炸受损。若不听人介绍,很少会有人把这栋简洁普通的民居与古时分水名门望族琅琊郡王氏联系起来。 中正不阿的谏臣王缙 故居的主人王家坊,字左春,清末分水人,为琅琊郡王氏一脉。王氏在古时分水是名门望族,宋朝时分水出了17个进士,其中有16个是王家子弟。《光绪分水县志·卷八人物志》载:“王缙,字子云,崇宁进士。”王缙为东晋丞相王导后裔,官曾达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王缙为官期间,向朝廷提出“正纲纪、严法守、明赏罚、立军政、广储蓄、厚风俗”六事建议,提出“禁科役、免谷税”等赈灾措施,很受朝廷重视。王缙任言官多年,做到知无不言。他常说:人才难得,特别是国家多事之秋,更要爱惜人才。所以虽身居言官,不专事弹劾,惟论社稷安危大计,以启悟君心。宋高宗称其中正不阿,是个谏臣。后来,王缙遭人诬劾,连坐落职,并得罪了秦桧,被罢免知州职,管台州崇道观。王缙乞休归家后,怡然自乐近20年,年八十七而卒,朝廷赐三品服。临终,王缙对家人说,生平未做亏心事,死而无憾。 忠义之士王氏三兄弟 分水王氏自王缙之后族人开始兴盛,在宋代共有16位分水王氏中了进士。王缙六世孙王梦声在元初因出任昆山州学正而定居江苏太仓,其后代发展成横跨明清的衣冠诗书望族——太仓王氏家族。明代中期的文坛盟主、史学巨擘王世贞即为王梦声的第八代世孙。苏州派王氏族人,历来遵崇王梦声的祖籍乡情,不忘分水之恩源。 到了清咸丰年间,分水王氏有王椿煜、王椿耀、王椿荣三兄弟,皆为忠义之士,均卒于率团民抵御扰贼的战事中。其中,王椿煜,号筍崖,道光乙酉拔贡,为王家坊父亲。王椿煜在御贼阵亡之前写了首诗:“战鼓鼕鼕动地来,剑头腥血淬尘埃。百年心事何人识,天下青山骨可埋。”王椿煜生前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参与编纂《道光分水县志》,王家坊也参与了县志的校缮工作。 “典衣治丧”的县官王家坊 王家坊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拔贡选任山西知县,之后署理了10个县。王家坊虽然一直在知县位置上不曾得到提拔,然而官不在大,却因其勤政清廉载入史册。光绪年初,三晋大旱,朝廷发放钱粮赈灾。那时王家坊代理潞城知县(今山西潞城县),他按户赈给,十分公平,并大力推行凿井、种薯等救灾措施。上面极为赏识,下令各州向王家坊学习。后任高平知县(今山西高平县),当地百姓为沉重赋役所困扰,生活十分凄苦,逃捐抗粮事件时常发生。王家坊据实向上陈述,请求豁免农户钱粮。并重新制定税赋征收办法,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处境有所改善。山西宁武,原系故卫所,雍正初改置为县,历经150余年,一直未编县志。王家坊到宁武任知县后,组织力量,旁搜博采,创编新志十卷。在天镇知县任内,他革除陋规,淘汰冗员,发展农桑,勤政为民。为民的官往往都是清官,王家坊就是这样一个清官。以至于父亲终老时,王家坊回分水奔丧,《光绪分水县志》记载他“行囊萧然,身无余资,只得典衣治丧”。 二楼读书堂 光绪十九年(1893)秋,分水境内遭受洪灾,王家坊守孝在家,应县令刘亹之请,协助救灾事宜。在发放救灾粮款时,依据受灾实际,做到不漏发、不滥发,得到当地百姓称赞。不久,王家坊卒于家中。王家坊著有《吾馨斋文集》、《学仕录》、《退思录》、《左氏兵略》等10余种书,因无资付印,最后没有付刊。《光绪分水县志》存有王家坊的《登玉华山》《过宝丰里蔺相如墓》《吊严州太守李大瀛》三首诗。其中在《吊严州太守李大瀛》诗中道:“东望子陵台,西望皋羽茔。阵云厌惨淡,石破天为惊。九京如可作,忠节二难并。名与钓台寿,心同江水清。”王家坊诗中所赞扬的李大瀛为清朝咸丰年间的严州知府,在太平军攻克严州城时逃到七里泷严子陵钓台,题了一首《绝命诗》于山壁便投江自尽。王家坊为李大瀛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赞扬他“名与钓台寿,心同江水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生清廉的心迹。 故居目前居住着王家坊之弟王家凯的第三代后人。据其后人介绍,故居为王家坊及其在家照顾父母的弟弟王家凯俩兄弟一起建造。王家坊在外地做官,王家凯在家孝敬父母。从左门走进故居,五间房以木板墙分隔成三个区域,左、右各一间,中间三间联通为中堂。从大门走进,首先经过一进深约二米左右的“一字形”的天井,再进入中堂。据现在居住的主人介绍:他的爷爷曾说,原来在故居中堂曾挂有两幅王氏先人的官像,但如今中堂的墙面已空无一物。穿过中堂,来到右边弄,踩着具有年代感的木楼梯上楼,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 二楼的格局与一楼相同,即中间三间为一个通间,是王氏族人的读书堂。读书堂正中墙壁有一神龛,原来是摆放孔子像,如今也是空着。屋外的阳光,透过花窗,再穿过读书堂的木格窗,将书堂照射得透亮。穿透历史的光影,仿佛还能听到王氏族人在此朗朗读书声。 如今,分水小城市不失繁华,王家坊故居却在喧闹之中独守一份君子之风。 |
原标题: 王家坊故居——书香延绵清廉风 |
作者:魏 萍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