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军旅路 翰墨书法情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12月20日 08:44:37 |
——记桐庐籍军旅书法家毛国林 毛国林,1955年7月出生,百江镇人,空军大校,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现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签约书法家、湖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他曾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国粹文化传播使者》称号;被聘为“爱与生命”慈善联谊会书法部部长。 近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发表100余幅作品。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入展全军百名老将军和书法名人“迎接十八大书法作品展”;《西江月.井冈山》获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武术魂书画展优秀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巨幅作品被国家机关和大型机构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在重大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用半版篇幅,介绍其学习毛体书法的经历和成果,同时刊登他的书法作品六幅。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众多知名媒体曾先后对其进行专访报道。 10月26日下午,范仲淹纪念馆飘动着新书的油墨香,迎来了许多珍贵的客人。桐庐籍军旅书法家毛国林大校的作品集《桐庐颂》发布会暨赠书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国防大学原政委赵可铭上将专门为毛国林书法作品集《桐庐颂》出版发行题写“钟灵毓秀育英才,笔走龙蛇书华章”以示祝贺。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龚光新少将、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等出席首发式和赠书仪式。 毛国林的毛体书法作品集《桐庐颂》,由原中央军委委员、总政部主任于永波上将题写书名,西泠印社出版社印制。该诗作以“潇洒、勤政、生态、福祉、创新”十个篇章,从多层面、不同视角赞颂了桐庐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生动描绘了新时代桐庐生机勃发、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 在本次仪式上,毛国林在赠书《桐庐颂》书法作品集500册的同时,还向范仲淹纪念馆捐赠了《新桐庐十咏》书法长卷。面对这幅大气酣畅、奔放洒脱的书法作品,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军旅书法家热爱家乡的一片深情! 书写绿色军营中的“翰墨缘” “我自幼喜爱书法,一支毛笔是我童年的最爱。”毛国林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往事。他说自己刚识字,就对墙壁、凉亭、厅堂上和石拱桥前的标语、楹联、匾额“有感觉”。逢年过节,别的孩子跑来跑去玩疯了,可他总是独自一个人对着农家门前一幅幅对联痴痴地看。“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长笑对高柳,贞心比古松”“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英雄门第三春早,模范人家一品红”等对联书法,深深留存在他的记忆中。 上小学时,他最期盼的就是上书法课,他的毛笔字明显比其他孩子写得好,这让他没少得老师的表扬。读初中时,学校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其书法作品清新隽美,苍劲挺拔,让毛国林敬羡不已。那时他常常这样问自己:什么时候,我的毛笔字才能写得像老师那样好啊?从此他对书法更着迷了。 读高中时,毛国林偶然得到一本毛泽东诗词手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书法跌宕起伏,有一种奔放飘逸的美感。毛国林对这本诗词手迹爱不释手,他不仅对里面的诗词反复吟诵,用心体会诗中意境,并且把这本手迹作为法帖,一有空就认真临摹,久而久之,毛国林便和毛体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岁末,毛国林应征入伍。作为一位来自大山里的农家子弟,他肯吃苦,爱学习,为人敦厚,各方面表现出色,深得首长和战友的赞赏。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党政干部基础课学习,以全优成绩毕业,被空军机关评为品学兼优干部,荣记三等功一次。此后,他又通过函授、夜大等,先后取得了政法、经济管理两个本科和书法、英语两个大专文凭。由于他勤奋好学,军政兼优,他被直接由战士提干,并很快由京郊基层部队调入军委空军机关。 军旅生活紧张而忙碌,可毛国林对书法的挚爱却是丝毫未减。不论是在连队当战士,还是在机关当干部,他总是带着文房四宝,工作之余临池不辍。遇上星期天、节假日,战友们想约他出去领略一番大都市的繁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要利用难得的空闲时光,到“水墨世界”忘情地遨游一番。 在绿色军营中,他的“一手好字”常获首长与战友赞赏,他自己也颇为自得。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调到京城后,当他有一天有机会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去请教各位书法大家时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还在书法神圣的殿堂大门之外摸索徘徊呢!这一发现虽然让他感觉有些痛苦,但精神却更振奋了,因为他明白:要真正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一点成就,自己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他因此下定决心,一定按照学书法的正确路径,下苦功夫,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绝不投机取巧,绝不走捷径“抄近道”!他此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八个字——“学习书法,重新出发”! 1996至1999年,毛国林参加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学习,得到了欧阳中石、李铎、李力生、吴未淳、贾成骏、卜希旸等名家老师的指点。为了提升自己的翰墨底蕴,他认真学习中国书法史,潜心研习甲骨文、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临写颜真卿、柳公权、“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等名家法帖。其中对孙过庭《书谱》用功尤甚,并颇有心得。 就这样,他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经过多年的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慢慢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不断精进的同时,他的本职工作也做的相当出色,入伍以来先后五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还被授予北京“拥政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他的书法作品,慢慢在军中有了名气。最有意思的是书法还让他收获了美好的爱情:那年有位姑娘第一次收到他的情书时,十分惊奇信的厚度,打开一看,书信内容全部是用毛笔书写,漂亮的书体一下子赢得芳心!从此之后,她便与他心心相印,不离不弃,这人便是她的妻子。 领略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 毛国林热爱书法,更热爱毛体书法艺术。他从小敬仰毛主席,喜爱毛主席的诗词和题词,因此对毛体书法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敬畏之情。 在学习毛体书法的过程中,毛国林用毛主席一段关于学习书法的精辟论述来要求自己,那就是“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毛国林谨记主席的教诲,认真领悟、自觉践行。他用心研究蕴含在毛体书法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用心感受毛体书法中章法讲究,布局精当;干湿、浓淡、轻重、缓急,错落有致;画面黑白疏密相间,字形长短大小,各得其所的精妙;用心体会毛体书法刚健豪迈之中蕴含儒雅闲逸丰韵,在沉厚凝练之间洋溢潇洒灵动之感的“王者之气”……学习毛体书法,毛国林常常会感受到一种耀眼的光焰:他领略到了一代伟人思接千载、洞悉未来、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领略到了传大领袖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就这样,他临摹“毛体书法”40多年,在忠实继承“毛体”精髓的同时,又融合古今众多书法大师的笔法,注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博采众长用心揣摩,捕捉其神韵提炼其火花,打破时空、纵横捭阖,让历史与现实衔接,使古人和今人对视,力求完美,不留遗憾,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水墨精神”。 几十年的孜孜以求,使毛国林在书法艺术上的耕耘收获颇丰:他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屡屡获奖。他创作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草书作品,被毛主席嫡孙毛新宇将军收藏,毛新宇还说:“这字,真像是我爷爷写的”。 他创作的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草书作品,获中国书协全国第二届“赵孟頫奖”。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他创作的大型草书作品毛主席《七律·长征》,被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收藏。 随着人们怀念毛主席之情日深,他的毛体书法为更多的人喜爱。这些年来,收藏毛国林书法的人士日渐增多。一对美籍华侨夫妇得到了他的书法作品后,爱不释手,连身称谢;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更把毛国林的作品挂在客厅和卧室,以表达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成为书法家的毛国林,不忘回报社会。他把自己学习书法的体会和实践经验无偿地传授给每一个向他求教的人。特别是对基层官兵和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而登门求教的青年,他不仅手把手地教他们习字临帖,还把自己的作品、名人名帖送给他们。与此同时,毛国林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部队干部战士和希望学校学生辅导书法,为灾区捐赠书法作品。2013年4月28日毛国林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四川芦山地震爱心捐助活动,他不但向组织方捐献自己创作的精品书法作品,并现场泼墨为灾区人民募捐。 与此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用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他因此受聘成为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客座教授。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授予其“中国文化进万家文化自信代表人物”,他还受聘成为中央电视台签约书法家,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国粹文化传播使者”称号。 牢记家乡父老的深情厚意 潇洒桐庐郡,历史文化城。 全国最美县,中外齐闻名。 勤政桐庐郡,古城焕新春。 务实一班人,心中有百姓。 生态桐庐郡,人间一仙境。 满目清山翠,小溪水清澄。 福祉桐庐郡,农村面貌新。 纵横路灯亮,公交半价行。 创新桐庐郡,活力驱动型。 快递龙头乡,全球都扬名。 健康桐庐郡,中药振杏林。 人均寿八十,幸福暖人心。 和谐桐庐郡,人人常道情。 民风纯又正,欢笑喜盈门。 文化桐庐郡,城乡有意境。 千家起画楼,描绘新美景。 无敌桐庐郡,军民鱼水情。 实现中国梦,凝聚精气神。 腾飞桐庐郡,国际花园城。 浙西领头羊,阔步向前进。 以上是毛国林大校的作品集《桐庐颂新十咏》的文字内容。人们读这首诗会发现,“新十咏”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游子对家乡爱恋。毛国林说自己创作这首诗时,内心像写情书那样激情澎湃。 离家四十载,毛国林的心从未“走出”家乡的土地。他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他情系乡亲,经常参加家乡的公益行动,为家乡捐赠书法作品。他虽然成名成家了,但身上依然保持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怀。他对家乡桐庐的发展始终关心关注,且凭借自己在京城的能量,积极为家乡桐庐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他开心地说:“这几十年来,我与桐庐每一任父母官都交上了朋友!” 毛国林说:“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为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振奋不已。惊喜之余,我便有了一种用笔墨来讴歌家乡变化的冲动。”受先贤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的启发,他用心创作了这首《桐庐颂新十咏》,从“潇洒、勤政、生态、福祉、创新”等十个方面描绘了家乡的巨变,并以书法的形式把他表现出来。他说:“这也算是一个老兵对家乡父老表达的一份反哺之情吧!” 一腔深情寄桑梓 在采访桐庐籍军旅书法家毛国林的过程中,笔者情不自禁联想起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首《新桐庐十咏》新诗,一幅笔墨雄浑的书法长卷,500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毛国林以此表达内心炽热的情感,那就是对家乡的挚爱。 有一种感动叫桑梓情怀。毛国林大校离家四十年,心系故土,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几十年来,他努力回报家乡,只要对家乡发展有利,他在京城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助力。“我与桐庐每一任父母官都交上了朋友!” 简简单单的话,蕴含着游子的一片深情。毛国林的书法透着一派雄浑苍茫之气,而他对家乡的这一份情感,也格外地得真切细腻。采访中他说起,每当有百江镇乡亲到北京,他再忙也要请他们聚聚:“就像坐在家门口谈天说地一样开心”。每当家乡人在京城有事需要帮助时,他四处奔忙,就像待自己家里的事一样上心。他还说:“一个人如果连家乡都不热爱,连家乡人的忙都不肯出手相帮,就别扯那些‘爱国’的高论了!” 毛国林对生他养他的家乡桐庐,始终满怀感恩之情。这种感恩变成了一种巨大的能量,“而为家乡增光”则成为他的人生梦想。他在部队不怕吃苦,积极上进,努力进取,用心在书法艺术园地“耕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毛国林而言,他赠送给家乡的书法作品集《桐庐颂》,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呈给家乡人民的“成绩汇报单”?他那首声声赞美画城桐庐的《新桐庐十咏》新诗,何尝不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游子呤”? 热爱家乡、回报家乡,是一种赤热的情感,也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像毛国林一样,天南地北的桐庐人都对家乡怀有真挚的情感,对桐庐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由衷的为他们取得的事业成就而高兴,让我们真诚地对他们为家乡作出的贡献道一声“谢谢”! |
原标题: 戎马军旅路 翰墨书法情 |
作者:记者方赛群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