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情结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7月20日 08:40:25 |
■罗萍 每到夏天,本地西瓜上市后,我就会每天或隔天去买一两个西瓜回家,每次买的都是农民自产自销的西瓜,而且从来不还价。有时候买回来的是人家挑剩下的,或是倒担的瓜,不太好吃,但下一次我还是会去买。有时候女儿怪我没买好,我会说:“比黄瓜总甜一点吧?我们小时候没的吃,白籽西瓜切开来加点白糖拌着吃——现在的小孩嘴巴是越来越刁了。”有时候丈夫也会笑话我,只知道买西瓜,我则笑着回答他:“何以解暑,唯有西瓜!” 现在的小孩,哪知道农民种瓜卖瓜的艰辛?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不易。每次看到那些瓜农,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以前我们村是个典型的穷地方,而父亲是村里公认最勤劳的人,曾连续多届担任生产队队长。那些年,父亲带领大家挖山修路,开渠引水,一步步走向脱贫之路。1979年农历过年前,父亲扛回了一台大彩电回家,买大彩电这在附近几个村那时他是第一个,惹得四周村民羡慕不已。那时候家里有小的黑白电视机的家庭也不多啊! 后来家里为了造房子,父亲辞去了生产队长的职务,打好新房子的地基他就去内蒙古养了一年的蜂。本想赚点钱回来把房子造起来,没想到养蜂是个“靠天吃饭”的活,那年不巧雨水特别多。同村出去养蜂的一对父子,前一年还赚了些钱,偏偏那年却只能靠家里寄路费去才得以回家。父亲自然也是白辛苦,但他平时相当节约,才没有让家里寄路费。 为了造房子,只能靠东拼西凑地借钱,一家人从此就更加地省吃俭用。 为改善家里的生活,父亲在田里动起了脑筋。他先在一丘几分的田里试种西瓜和甜瓜,天道酬勤,第一次试种居然非常成功。一天父亲摘回了第一个西瓜,一家人一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那甜甜的味道让我终生难忘!因父亲在瓜田里放的全是猪栏粪,是正宗的农家肥料,不像有的瓜农为了省力施化肥。全家人都很开心,我则想着这个夏天每天有瓜吃,该是多爽的事啊!谁知人心不古,第二天父亲从瓜田里回来,挑回满满的一担没有成熟却被人砸得稀巴烂的西瓜块。父亲心痛地对我们说:“挑挑看,看看还有没有好吃的瓜,假如不好吃,只能喂猪了。这些人想吃瓜摘几个吃吃也就得了,为什么要把一丘瓜全砸烂呢?田里还有很多瓜,全被砸得一塌糊涂……”那天中午父亲气得连饭也没有吃。父亲好几个月的辛劳,就这样付之东流了。我在剁这些西瓜块准备喂猪的时候,心里也流着泪。 后来发现田里还有几个幸存的甜瓜,可连着下了几天雨,甜瓜都裂开了。父亲说甜瓜到了成熟期特别怕雨,果真如此。 这一年一家人在失望中过去了,我们都以为父亲从此再也不会种西瓜了,谁知第二年,父亲不仅又种了西瓜,还种了一大片!有一亩三分田呢。经过父亲的精心培育,绿油油的瓜藤长势良好。也不知道父亲是从哪里学来的技术,他还很有经验地疏剪瓜藤。我也常去瓜田,只见瓜藤上很快开出了许多黄色的小花,慢慢地小西瓜也长出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颜色也越来越深。父亲就在田边山坳里搭了个凉棚,和爷爷两个人轮流看守瓜田。晚上山边蚊子又大又多,整夜围着人“嗡嗡”飞舞,听他们说,点蚊香都没用。辛苦虽辛苦,可看着田里这一大片绿油油的西瓜,一家人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终于第一批西瓜成熟了,最早的西瓜父亲是做了标记的。那天父亲很早就从田里摘了两担大西瓜,挑到村中央的平地上,然后又装到双轮车上。吃过早饭,父亲叫上我,拉着双轮车走了10多里路,来到上杭埠的啤酒厂大门口附近卖瓜。父亲那天要到某个部门去办点急事,临走交待我卖多少一斤,头批西瓜个个好,不要剖开卖。父亲走后,围过来问价格的人倒有几个,不是嫌贵,就是说不知道甜不甜,最好剖开来尝尝看再买——我那个年纪,木讷得很,一点不会变通,既不知道“瓜甜也要勤吆喝”的道理,更不会像黄婆一样“自卖自夸”,结果一个瓜也没有卖出去。等父亲办完事回来,已是上午10点左右,太阳炙烤着大地,别说买,就是看的人都不太有了,父亲只好拉着满满一车瓜到附近村里去转悠。后来西瓜有没有全部卖掉,具体又是在哪里卖掉的,最后晚上是几点钟回家的,都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一天人煎熬下来,已经累得不行了。种瓜不易,卖瓜也不易! 那年夏天,田里几千斤西瓜,就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父亲心上。父亲和爷爷坚持每晚去看守瓜田,白天父亲还要拉着双轮车去卖瓜。那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大多不舍得花钱买西瓜吃,尽管瓜是好瓜,也只能贱卖,卖出一个是一个。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单位里的人上门来要采购一批西瓜,我们山坞里的瓜不施化肥,自然好吃,他们单位准备给职工每人发西瓜消暑呢。因为买得多,就被压了价,我们也权当批发了,只要能卖出去比什么都强啊。 父亲虽能吃苦耐劳,但显然不是做生意的料,后来再也没有种过大片的西瓜,最多也就种几株自己吃吃。可那年夏天和父亲一起卖瓜的情景,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今生一种十分珍贵的人生阅历。 |
原标题: 西瓜情结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