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火了的旧县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6月01日 08:47:51 |
旧县又红了。不久前桐庐人的朋友圈都在热传“千亩杜鹃”红艳艳的美景,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县内外游人,纷至沓来,登山赏花。 旧县又火了。湖南卫视选中旧县一处幽静的山坡,在此打造了一个农家小院,又租了附近一片农田,引来何炅、黄磊等一众当红明星,在此居家生活、下田干活。一档名为《向往的生活》大型纪实节目才开播两期,就让旧县的名声实实在在火了一把。 当然,旧县不仅仅是因此才红才火。古往今来,因为那些值得点赞令人称道的景与物人与事,旧县总能向你呈现它的辉煌与红火。 旧县是浙江桐庐下辖的街道,位于桐庐县城江北老城区连绵的山峦背后,是中国最美县城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当然,也是最美的后花园。 倘若你离开桐庐县城,驱车在分水江旁的沿江公路向西而行,一会儿功夫便进入了旧县境内。即使你做一回古人,乘一叶扁舟,在桐君山脚告别富春江,进入分水江,溯江而上,泛舟西行,大约也只需半个时辰便能抵达旧县旧埠。其交通之便利,可见一斑。旧时更可顺流行舟,旧县埠是分水江上最为繁华的古埠之一。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览西天目后,走水路途经旧县。《徐霞客游记》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舟子顺流夜桨,五十里,旧县,夜半过矣”。据《桐庐县志》记载,旧县于唐贞观二十年至开元二十六年(646—738)的92年间,曾为桐庐县治所在地。这也是旧县地名的由来。 旧县街道下辖仅五个行政村,分别是西武山村、旧县村、鸿儒村、母岭村和合岭村。西武山村与桐庐县城仅一山之隔,却一水相连,路路相通。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现在成了大红的典型,村里创新的“鸡毛换糖”垃圾分类模式,近两年纷纷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等30余家主流媒体,目前常常有一批批外地考察团前来取经。旧县村也依偎在分水江畔,地势却较为开阔,得地利人和之便利,历来是分水江畔的闹市,现存的半个罗家花园和一部《肖园诗集》,见证了它曾经的繁华与喧闹。如今它依然是街道的中心所在,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现已成为特别精致美观的小城镇。再往里走是鸿儒村,光看村名就知道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村,沿溪而建的景观围墙,别有韵味,一幅幅墙画向你诉说着村史中一个个诗书传家、人才辈出的动人故事。另两个村分别叫合岭和母岭,显而易见是山区小村,一个岭上开遍映山红,一个岭中飘满桂花香。这五个村的总人口仅仅八千多,他们悠闲地生活在3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一切都告诉你,旧县是一个特别精致的地方。 旧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乃至全域景观,又特别精美。旧县境内有一条古道,是古人从陆路翻山越岭经严子陵钓台去睦(严)州府的官道。相传当年黄公望隐居阆苑时,曾渡分水江到旧县,他在此眺望大岭,怦然心动,精心绘就传世名画《富春大岭图》,又经古道往富春山,游严子陵钓台,日后绘成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母岭村有一棵古树桂花王,无论树龄之长树身之大,还是树型之美,都令人惊叹。它如今依然年年开花,桂香四溢。村里桂树成林,自成一品。前些年办起了桂花节,推出了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糕等特色产品,桂花树成了村民们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大山深处的合岭村有一座合岭水库,景色怡人,在摄影家的镜头下精美绝伦。近些年临水开出了30余家民宿,最大的一家裸心园远近闻名。而不久前在阳田山上建成的精品民宿“未迟”,让前来入住者总是感叹来得太迟。合岭村现在成了旧县街道的核心景区,村里成立了“向往的家”民宿管理中心。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其中的智慧公厕让城里人看了都觉得大开眼界。 好风光总会吸引画家诗人的目光。沈迈士、李可染等画坛巨匠早些年暮名来到旧县,描绘旧县风光。桐庐籍大画家叶浅予甚至还做了旧县人的女婿。前些年,杭州诗人王金虎在旧县村宁国寺后面的山坡上买了一幢民房,又自费装修一新,在此设立“浙江民工文学创作培训基地”。诗人富含诗意充满情怀的公益善举,感动了各级领导和各位诗人。2014年10月举行“富春诗苑”揭牌仪式之际,连远在北京赫赫有名年届九旬的贺敬之先生都应邀前来。那天中午我陪贺老坐在合岭水库旁裸心园的摇椅中,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指着秋意初现的山村美景赞不绝口。连诗人画家都流连忘返的地方,风景之精美可想而知。 地灵而人杰,旧县代代涌现精彩的人和事。且不说古人古迹,当代就有不少出彩出色的旧县人旧县事。 我与旧县结缘,便跟旧县人有关。从旧县村走出去参加革命的王维澄,是解放以来曾任最高职务的桐庐人。记得是1991年5月,为筹备桐庐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我和另一位同事受学校委派,专程赴北京拜访在京校友。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校友在家中热情接待我们,并应邀为母校五十华诞写来一封贺信。尽管当年10月他因工作繁忙未回家乡参加校庆活动,但1996年3月来杭州时,在时任市委书记李金明的陪同下回了趟桐庐,在桐庐中学校园内种植一棵雪松,表达他对母校对家乡的拳拳之心。参与陪同的我事后写了《王维澄回母校桐庐中学纪实》一文,记录了与他的初识与再次相逢。如今王维澄主任年事已高,恐难再回故乡。他的继任者滕文生主任去年来桐庐调研,我有幸应邀作陪,这位年逾古稀的著名学者对他的老领导的学识人品赞赏有加,坐在严子陵钓台的清风轩茶室他笑着对我说:“王主任是我十分尊敬的领导。我今天终于明白你们桐庐人富有内涵却又如此低调的原因了。”第二天他还专程去旧县拜访王维澄故居。却见房屋简陋,年久失修。让这位范仲淹好友滕子京的后代感叹不已。 我最早踏上旧县这片火红的土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旧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皮革行业颇成规模,成为海宁等地学习取经的典型。小小的旧县涌现出数十家闻名省内外的皮革企业。198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十周年,县里组织一批本土作家采写全县乡镇企业家的报告文学。接受任务后我第一次来到旧县,采访当时的杭州裘毛皮件总厂厂长周关兴。后来我写的《临晨即自鸣》一文收入报告文学集《来自富春江的报告》,还被省内一家企业界行业报整版转载。我与文中主人公也成了忘年交,至今依然经常来往。尽管他只是一名平凡的创业者,但我想旧县曾经的红火,一定有他们的付出。旧县的发展史上,理应留下他们曾经出色的痕迹。 后来,因工作关系我与旧县的交往更加频繁,见证了它的日新月异,领略了它的精彩纷呈。前几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旧县街道的负责人希望我们帮助挖掘整理旧县人文历史。于是我们组织力量,几次深入旧县,查找资料,采访乡贤,精心创作。此后问世的《旧县新韵》一书,不仅是我们给今日旧县送上的一份厚礼,更是对未来旧县的美好祝愿。 好地方总是让人留恋,令人向往。越来越多的旧县人回到家乡,他们办民宿、开村淘、搞养殖、做苗木,生活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旧县休闲度假。他们在这里呼吸清新空气、品尝美食美味、领略乡风民情。千古传承的每年三月廿八旧县庙会,红红火火,不仅是旧县人欢乐的节日,也是外乡人盼望的体验,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向往的生活在旧县。红了火了的旧县,是人们向往的地方。而未来的旧县,一定会更红又更火。 |
原标题: 红了火了的旧县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