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谏:大明砥柱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11月10日 08:27:53 星期五 |
县城东门头,先前有两座石坊,“大宗伯坊”和“内台总宪坊”。分别是纪念明代桐庐的两部尚书姚夔姚天官、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太子太保俞谏俞都堂的。明万历五年(1577),桐庐知县李绍贤还在桐君山上特建二先生祠,以祭祀姚文敏公、俞庄襄公这两位同朝代的桐庐名人。 俞谏,(?—1524)桐庐孝泉乡(今富春江镇俞赵)人。他为官二十余年,从七品知县做起,为官清正,誉为“东藩第一令”;南剿北抚,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不畏权势,砥柱大明于将倾,最后跃居从一品,成了桐庐历史上品秩最高的官。 报应乎,苦读也 在俞赵村考坑坞的最深处,有一山叫湖塘山。站在山顶,远江近村尽收眼底。当地人说,湖塘山地貌形似一艘航船。于是,有了“山势似舟,巨松似栀,山丘为舵,黄昏之时有泛舟天际之象”。山顶有塘,曰“太湖塘”,百余平方米,塘水清晰见底,终年不涸,据明嘉靖《桐庐县志》记载:“太湖塘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峦之顶,其山自钟山分脉而来,旷阜平岗,群峰四拥,宛然如一城垣,湖在当中。相传朝夕盈缩,与钱塘潮汐相为进退。” 太湖塘不仅与钱塘潮汐遥相呼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塘中螺蛳没有屁股。 话说天顺八年(1464),俞谏的父亲俞荩高中进士。因为读书而走上仕途的俞荩回到故里,首先想到的是要建一座书院,让子孙把“耕读”之风传下去。书院建在哪呢?他想到了湖塘山。那里不仅清静秀丽,还有“泛舟天际之象”。 一天,俞荩上山察看书院施工进展,随同的俞谏却走进工棚关心起匠艺们的吃住。时值正午,一个工匠为了改善生活,从太湖塘里捞来螺蛳打打牙祭,屁股都剪好了,正准备下锅。俞谏见螺蛳把头拱出,憨态可掬却令人生怜,便有了恻隐之心,劝道:“螺蛳虽小,也是生灵,你这般剪了屁股,又到锅里曝炒,于心何忍?”工匠听了他的话,将螺蛳交给俞谏。俞谏手捧螺蛳,把他们放回太湖塘里。这些剪了屁股的小家伙仿佛得了神助,爬在水草上晃得有滋有味。从那以后,太湖塘里的螺蛳全变成没有屁股的了。此事让书院旁边寺庙里的高僧知道后,大加赞赏,说:“夫八紘之外,六合之中,始自生灵,及乎昆虫,神安则存,善有善报!” 俞谏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太湖书院建成后,为心无旁骛地博览群书,他让父亲撤掉书院楼梯,一个人吃住在书院楼上。三年中,他没有下过一次楼,更不知楼外春去秋来。蓬头垢面的他,每天就着母亲熬制的酱下饭,枕着经史而眠。明弘治三年(1490)俞谏修成正果,高中进士。 才兼文武的“东藩第一令” 俞谏为官的第一站在山东长清。作为知县,他不避艰险,刚毅敢为,颇有政声,吏部考评,誉为"东藩第一令"。寻擢升南京监察御史,奉命整治四川军务,“严明不苛,尽除积弊”。之后改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逮捕嵩贼吕梅。之后历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平定大帽山民变。之后再升广东按察使司副使,途中召为大理寺少卿。正德六年(1511),升为右佥都御史,治理苏州、杭州等地水患。当时白茅港(今常熟市东白茅口)淤塞严重,大家建议组织疏浚。俞谏实地勘察后指出,白茅港近海,沙随潮水上下涌动,即疏即淤,劳民伤财。于是,他从实际出发,在苏杭修筑圩塘,为百姓带来福祉。之后进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 正德八年,姚源王浩八率众民变,武宗命俞谏替代陈金督江西、浙江、福建诸军讨伐。当时王浩八虽被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逃亡江西德兴,但又收复余众,连营十里,占领贵溪裴源山。俞谏于是下令王秩与副使胡世宁、参政吴廷举占领各地要害,尔后亲自与都督李鋐乘夜冒雨进攻,后攻破并俘虏斩杀数千人,生擒王浩八。剩下散兵游勇逃亡姚源,俞谏命吴廷举等进剿逼擒。随后民变之事仍然不休,王垂七、胡念二等继续叛乱,杀害按察使司副使李情、及饶州通判陈达、秦碧、指挥邢世臣等。俞谏随后再次率兵平乱,并兼任江西巡抚,次年出击临川民变,后升右都御史,仍兼江西巡抚。据《万年县志》记载,江西平乱后,是俞谏奏请朝廷,设立东乡、万年二县,分治地方,抚安人民,得到了朝廷认同。 俞谏任上,正值皇帝昏聩、臣官刘谨擅权、朝政日非之时,天下流民四起造反,俞谏站在尊王忠君的立场上,南征北战,不但经学淹贯,而且敏达过人,《两浙名贤录》称:“俞谏博古通今,才兼文武,虽古代之名将良相,亦不能超出其右。” “金銮殿”风波 俞谏后因三次上疏弹劾宁王,而得罪了宁王,宁王便唆使御史张山反告俞谏,逼使其辞官告归。辞官后,回到老家俞赵。他兴办义学,新建宗祠,过着半耕半隐的生活。在这期间,宸濠等并没有放弃对俞谏的诬陷。宗祠破土动工不久,兰溪的一个官员向皇上举报,说俞谏胆大妄为,竟然在老家建造金銮殿。私造金銮殿,那就是图谋不轨。正德皇帝为查清事实暗派官员到俞赵调查真相,幸好有一太监提前把此消息密告俞谏。俞谏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事关重大,他亲自察看了建设中的宗祠,发觉宗祠建得是大了点,马上让族人缩减规模,多余用地一夜之间播种荞麦,等调查人坐船到俞赵时巳是一片绿油油的麦苗。由于查无实据,俞谏躲过了一劫。 俞母是个贤惠之人。儿子当的什么官,又为什么辞官,她一概不过问。先前,儿子回家省亲,坐船停在螺蛳库码头,桅杆上有标记,来往官员就相约来访。儿子把一支金批箭挂在止车门口,大小官员来到止车门,见了金批箭就跪地求见。俞谏这一次闲居在家,五年里已是“门前车马稀”了。一天,止车门前突然有一官员长跪不起。事情报给俞谏。俞谏觉得自己已是平头百姓,那人也不知道为谁下跪,便不去管他。三天后,那官员还在跪着,俞母发话了,去看看怎么回事?俞谏走到止车门一看,原来跪着的竟然是前些年诬告他的兰溪官员。那官员一见俞谏,又是磕头又是求饶。俞谏不明就里,出于礼节,还是客客气气地请他起来。 原来,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宸濠假称奉太后密旨,起兵入朝监国,公开叛乱。朝廷派遣王守仁督军讨平。正德十六年武宗病逝。世宗登位,下旨让已归乡五年的俞谏官复原位,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在扬州任上,《明史·文征明传》里还有一个俞谏与文征明惺惺相惜的故事: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济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在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期间,俞谏尽心尽责,兴水利,上下称便。嘉靖三年(1524)死于任上,谥庄襄,赠太子太保。 |
原标题: 俞谏:大明砥柱 |
作者:王樟松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