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而后“乐”生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8月06日 08:41:15 星期日 |
——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有感 教书20余载,常会碰到不爱学习甚至厌学的学生,理由大多是“学不进去”、“学习太苦太累”、“没有趣味”等等。学生的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这样的学生,做老师的除了苦口婆心地正面劝导教育之外没有他法,很是无奈。今读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一文,眼前豁然开朗。 文中说,对于职业的态度,一要“敬”,二要“乐”。所谓“敬业”即责任心,须主一无适,心无旁骛,专注、忠实于一件事而不分心,进而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所谓“乐业”就是趣味。“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梁启超认为,有业就不苦,真正苦的有两等人:“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梁公这篇当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所作的演讲,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字字玑珠,句句在理,在当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学海无涯。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说学习可以算是一种为职业做准备的预备职业的话,那么学习就是人终生的“职业”了。我们对待学习同样也应该是“敬”而“乐”之的。按照梁公的解释,敬学就须专注、坚持,要有“苦行僧”精神;乐学则是建立在敬学基础上的更高境界的学习状态,即孔圣人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更离不了坚守、奋斗、吃苦的精神,你身入其中,钻进去了,并坚持不懈,乐此不疲,趣味便自然而生。由此看来,敬学也好,乐学也罢,归结于一个字,便是“苦”——先苦后乐,乐从苦生。 再回到开篇提到的学生厌学的情状,稍加分析,其摆出的理由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说“学不进去”的同学往往有懒散的毛病,他们哪里是学不进去,根本就是不想学、怕学,连门都没进,自己把自己关在门外,如何能尝到学习的快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有的甚至还去做一个学生不该做的事情,这不正是梁公所说的“无业游民”吗?说“学习太苦太累”的同学没有认识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刻苦钻研、日积月累的过程。“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苦读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等古代名贤之所以能有令人惊羡的成就,无一不是寒窗苦读换来的。不付出辛劳怎会有收获,天上哪会掉馅饼?而觉得学习“没有趣味”的同学便是不懂得“先苦后乐,乐从苦生”的道理。梁公说得好:“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所以摆正心态很重要。为什么有些孩子热衷于打篮球、玩网络游戏等,乐此不疲甚而至于废寝忘食?主要是因为这些运动或游戏有相对显性的趣味,稍加练习便能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给人带来自信和快乐,所以就越做越喜欢。不像学习文化课,由于学科自身严密的知识体系,短时间内一般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收效,虽然努力了但成绩不一定马上能上来。再加上受了挫折遇了解不开的难题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和坚持,于是产生了畏惧、厌学心理。所以学习文化课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摆正“苦学”的心态,首先要“进门”,关起门来,排除干扰,专注于学习,埋头苦读;其次要脚踏实地,注意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遇到疑难不心急气躁,学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从而树立自信;还要克服自满情绪,不能稍有点进步便止步不前,须知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如此,还愁学习不能进步,成绩上不去吗?届时就会越学越有味,学习的乐趣自在其中了。 其实苦与乐从来就是相伴相生,苦中有乐的。解一道数学难题的过程非常累,甚至有时须推倒重来,但一旦解出来了,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写作文要列提纲、查资料,劳心费神,绞尽脑汁,还要反复修改,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但一旦完稿岂非乐事?如获奖或者发表了,更是欣喜不已。学英语要记单词、晓语法,还要背课文,很是辛苦,但有朝一日能流利地跟老外交流,顺利地阅读英文原著是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只要付出努力终会有回报,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先前付出的辛劳的是值得的,苦中是有乐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学而后“乐”生。经历风雨之后的彩虹更为绚烂夺目,通过苦学得来的快乐和成功更为欣喜。作为一名学子,学习便是你的第一要务,是你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是为将来的就业练就本领,为未来人生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就该有一份责任心把它做好,专心于学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切不可荒废怠惰了。而想要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唯有抱定勤奋苦读、刻苦研习的态度,并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想要走捷径根本是行不通的。 |
原标题: “苦”学而后“乐”生 |
作者:章维勇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