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的无奈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8月06日 08:38:29 星期日 |
——苏轼词《定风波·三月七日》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被人所称道的往往是那些情丝奔放、豪迈的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词。他的词既能“地负海涵,不名一体”,又能“趋驾杜韩,卓然自成一家,而雄视百代”。但苏轼的词中也有超逸淡远的一面。特别是苏轼到了晚年,这种求平淡求简古的倾向在他的词中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与苏轼的遭遇自然是分不开的。政治迫害及社会人生的矛盾,迫使苏轼不断地做出人生抉择,特别是“乌台诗案”后,佛老思想在苏轼身上起到了作用,于是就有了代表作《定风波·三月七日》。 这首词,我觉得就不能单纯地讲他豪放,也不能说他简古。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两个完全矛盾的苏轼,但又无奈地统一在了一起。 首先,他的词中仍带着一股豪放不羁。“何妨吟啸且徐行”中“何妨”就透出一种开朗、豪迈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概不减。但是,这里的气概,已经脱离了戍守边关的爱国热情,作者的心绪已倾向于陶渊明归隐的那种洒脱。在词的组句过程中,他所选择的意象也明显地带上了陶渊明的色彩。那些竹杖、芒鞋、蓑衣,诗人很自然地想到陶的庄园农人生活。我并不是说他要采取归隐的生活方式,只是讲在这里已经可以看见苏轼的消极思想。苏轼不是在雄心勃勃的少壮时代倡导这一点,而是在饱经挫折的晚年倡导,这绝非偶然。当然,这种追求消极的平淡中还是有他的一份旷达,而不是因为追求平淡变得过于猥琐。苏轼能在狂雨中写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声,实在是不容易。这是他豪迈气概的特质,在逆境中的显现。苏轼与生俱来的壮气和开朗,即使在遭贬的逆境中也是不可淹没的。其实这种感慨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按《定风波》原义看是平定变乱的意思。虽然词牌名与词的感情倾向不能完全挂钩,有时甚至是不相干的,但也不能排除关联的可能。如此,词牌名就隐含着一种无奈。苏轼在最后一句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对平淡生活的如愿心理,是明显带有老庄思想的无为。但是苏轼在早期是提倡有为而作的。对于迂腐空谈的儒道则是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屑。他还是热衷于仕途的。即使论及文学职能也是提倡有补于国。虽说苏轼晚年遭遇坎坷,但这里追求平淡,是否真的是作者的内心渴求呢?能否把他看作是作者在困境中的一种自欺欺人呢?他提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仿佛看透世事,只求平淡。这里我们或许更多地应看到诗人的无奈,是一种过渡期的心理显现,也许更是一种年老不得用的落寂。 |
原标题: 平淡中的无奈 |
作者:吴 英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