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桐君山”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6月02日 08:39:19 星期五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五月,栀子花开的季节。舞台上,一群小朋友们身着汉服,手拿诗书,正深情款款地演绎着一场名为“青藤雅集”的阅读盛会。他们将诗词谱成乐曲,放声歌唱,那认真的模样,仿佛时光穿越,回到几千年前。他们年轻的脸庞,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铿锵有力的声音,久久地在天空中飘荡。我想,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对于台上的孩子,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是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风景。 以文学的名义相聚,这是古人们的“雅集”。既名唤为“雅”,通常要做些雅事,比如说花前,月下,喝酒,写诗,用这种方式来交友会友,切磋武艺,实在是一件让人觉得酣畅淋漓的事。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聚会。 三千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经常以聚会的方式一起谈天论地。大树下,溪水边,自在而闲适地讨论着关于治国谋政、为人处世等话题。形式上他们不拘一格,或坐或躺,姿势随意;内容上无所不及,谈理想、谈人生,聊家国之事,说心中所想,为天下兴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他们一起坐而论道的样子,让人觉得很是艳羡。 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怦然心动。如果规模再大些,那就更加让人难以忘记。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就有一次大型聚会。说它大,是因为它流传久、影响大,并非是到场的人多、排场大。当然,排场其实也蛮大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风雅,“曲水流觞”,喝酒赋诗。每一个参加的人都会喝点酒,写点诗,需有一定的底蕴才行。王羲之是这次聚会的总导演,他不仅记录了当时聚会的盛况,而且还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有相聚时的欢乐,也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当然还有最后的豁达与坦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成为文学上的瑰宝;兰亭雅集,也成为千古佳话。 大树下,溪水边,这些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名,因有了文学的浸润,在时光的河流中变得熠熠生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更不必说那些原本就有故事的山。 “山藏千味药,草结一庐修。遥望桐君塔,祥云照晚秋。”作为桐庐的子民,说到有灵性有故事的山,怎能少了桐君山的身影。 桐君山是桐庐人心中的家园,据说很多人见不到它,是会落泪的。总是在夜晚的时候,漫步江畔,借着灯光,凝望桐君山。只见它静静地伫立于两江交汇处,看着富春江与天目溪在脚下迂回、碰撞、又各自延伸开去。伴随着日升日落,潮来又潮往。或许,在每一个桐庐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幅这样的画:站在桐君山上,但觉视线开阔,江水浩淼,水天一色,几叶小舟从流飘荡,一川烟雨秀美如画。有了桐君山、桐君老人的故事,让桐庐这个家,充满着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美丽的画城也越来越潇洒。 而今,在六月到来之际,在浅夏的画城里,也有那么一个地方,它是每个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家园,守着它,便觉得温暖如昔。 ——《今日桐庐》的副刊“桐君山”,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相聚一起! 一次次征文,就像一个个召集令,让全县所有的文学爱好者,百舸争流,副刊“桐君山”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当“五水共治”的号角响起时,便有了“美丽桐庐·秀水家园”的篇篇佳作;当“记得住乡愁”的活动席卷而来,便有了“我与礼堂”的系列文章;当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如火如荼时,“好家风的故事”便接踵而至……有思想浸润着的文字,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彩多姿。 发生在身边的美好故事,触及心灵的哲思妙语,让我们用笔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研读历史,纵横中外,关注自我,关注当下。既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而丰盈,又能为桐庐的文艺发展添砖加瓦。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有限的时光里,去追随无限的记忆,或许这是写作可以赐予你的魅力。六月,是个激情而多彩的季节,让我们重又相约在“桐君山”这方天地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我想,真正的情怀,既是一个人内心的图腾,也是一群人激扬文字,挥毫泼墨所散发的迷人芬芳! |
原标题: 相约“桐君山” |
作者:吴燕萍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