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之叠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6月02日 08:37:36 星期五 |
江北老城,千年营造,依势而成。唐宋以来,依江一条老街,上中下三个节点,几条弄堂,“机关皆设南城,市面集中东门,居屋近水,屋柱入沧波”,千百年间没大变化。老城街市格局有变,始自分水江桥成,过境公路改道,嬗变于迎春路拓建。迎春路,一条由安乐山前迎富春江而去的大路,裹挟着南北贯通的气势,赢得了时代的气场,颠覆了老城的“固执”。 当日,过境公路在桐君山下,舟载汽车渡江,由今“来仪亭”处缓坡爬高,沿广场路,在今工商银行大楼前转北,掘 “孙家岗”(今城关中学前)西行。路的转折处,为安乐山余脉,山岗丘陵一缓坡,因形似馒头,人称“馒头山”,是古昔县城北门——“拱极门”所在地,也是老城北域通道的转承点。早年间,自此北去,一卵石铺砌“大路”去往江边渡头——浮桥渡,舟渡过江与古驿道通接。南向岔路沿江,经“木排头”去往东门头,路西“洋塘畈”,有小径通县西北。一水阻隔,浮桥渡、桐君山下的石屋渡,是老城与外界通联的隘口,舟楫相济,一埠渡人,一埠渡车。1959年4月,一位伟人路经桐庐,车停桐君山下分水江畔待渡,感叹“为什么这地方不造一座桥”,而后两年分水江上便有了第一座桥。桥成浮桥渡埠下方,填高筑路,在城北“馒头山”与老公路相接,老城东接西去的路通直了。经城隍庙前过县湖塘,新路在开元街西口,南侧江边建了座车站,与老城开元街联通,老城“固执己见”仍在一条老街两侧填填补补,东搭西建,只是西向延伸的那段路旁,建了两座小楼,亦乎唯有老街,别的都可忽略不记。老城,觉得“力不从心”,意欲伸腰拓展,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风拂小城,人们终于发现街路“不够用”了,遂想到老城里应该有条南北通向的大路,有条能承载时势与人气的新街。人们聚集“馒头山”前指点,自信地将新街起始点选在了当日新路与老路相接点上,一脉南去——迎春。今日站在交通大楼前的花坛上,南瞩北望西看,不能不为当日建设者的抉择点赞:这条街路就应该如此建造! 路铺楼崛,拓展了老城千年格局,也将一些历史碎片堆砌折叠在路下,我试着将一份绘制于上世纪中期的城域图,与现实重迭,在记忆深处寻觅已折叠路下的市井风物……路湮去了几多岁月积淀,有陈腐,也有新旧更迭的必然。迎春之路,将塘的狭促,弄的沧桑,墙的斑驳,残旧老屋,折叠湮圮了。但遗韵犹在,邓家弄、陆家塘头、叶罗弄、通明街、包家弄口……人们已不在意逝去的名称,记忆里有时泛起的是与路重叠的过往。 陆家塘(头),是一口水塘, 也指一处村坊。县后山北坡低平处, 住着一二十户人家, 村前一口水塘,村塘相依,村因塘名,村子曾是人民公社时期西湖生产队所在地,也叫“西湖队”。陆家塘在村外路边,水塘不大,亩余水面,是全村人洗涤所在。洗衣物,涮农具,全村除了飲食用水,全靠这口水塘。塘水终年清沏丰盈,鱼虾游弋,蛙声阵阵,“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活水源头来”,有人说是因为塘下有暗流,也有人说是村里“规矩” 好,人们相约,塘头洗菜,塘间搗衣,溢流处涤汚物。陆家塘填湮在今农业银行大楼下,建楼时有感于村人于水塘的依怀,曾留有塘角一泓水,可勺水难留,不知何年消失了。 叶罗弄,原址在迎春路老新华书店那一段,早前叫罗家弄,后因叶姓聚族而居,有叶家大厅和多处老宅(是叶浅予先生出生地)遂叫叶罗弄。日寇侵华时,大多老宅毁于日机狂轰滥炸,战后据老基陆续重建。弄南北通向,卵石条石相间,不同于镇上街旁小弄,弄东侧粉墙高耸,赭色的老墙,战乱后補砌的苍白,间杂斑驳。弄西,战后重建的民居和待建的残基,间疏错落,墙高弄显窄,幽深透着沧桑。这条弄,是上半街去学府“紫霄观”和老汽车站的便道,北去在农田间与一条由邓家弄(西湖弄)旁伸的小路丁字相接,折东爬个小坡便是老公路(今广场路)。这条弄堂,早前家住老城上半街的学子都走过,是去学府必经之路。我记忆中早年经此去车站,去“桐中”操场晨练,还有那年在这弄堂里拍过电影外景,和大家一起去看过热闹。 包家弄口,在今迎春路十字路口至迎春桥头那一段。昔日老街上中下,约定俗成三个节点,开元街与北去县治的通明街在此交汇,是上半街的市面中心。叶浅予先生在《老笔忆童年》一文中有段描述:“父亲经营的乾元慎南货店,靠近南门唯一的横街上,和大街成直角。店址在横街与直街的交叉点上,正面朝东,侧面朝南,斜对面是条通江的包家弄。”经叶家老店北去县衙的通明街,往昔商家毗连,街两旁多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有宽有窄,高低错落,卸门为店,有过接踵闹忙,也有过日寇兵燹的惨痛。解放后经社会主义攺造,商家归并,小贩联合,这段街面,店家少了,迎春路拓建时,街面只剩下一处医寓,一间铁匠作坊和一个做鸡蛋饼的小铺面,老屋多做了民房,街旁“重宅”,是路东掌控一县“民食”的县粮食局。战毁后重建的叶家老店,与粮食局大门相对,店已歇业,房屋被粮食局“借”用,老屋南有块待建的空旷地,上半街的一些社会街头活动多聚于此。所以熟悉这块地界,因这里是我当年的工作单位,我的岳丈家也住在这里,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留有抹不去的记忆。 乡愁说到底是人们的怀旧,有欣然也有无奈。踱步迎春路,脑海中会泛起那方淸幽的水塘,那条沧桑的弄堂,那幢我工作、食宿一体的两层砖木楼,还有那座三间两层,门板被红漆塗抹的“叶家老店”,和夹在街旁低矮木板房间的岳丈家。会想起,单位大门外那片空地上,物资匮乏年代的街头早市,还有单位大院里的篮球场,晚饭后“你争我夺”的喧闹,以及大门旁墙上,那个年代只写“语录”标语的大字报专栏,和那些年街头聚会的声声“呼喊”。有时也仿佛会有一袭清香飘来,是当日“鸡蛋饼”的那股肉葱油混合的香味…… 迎春路,桐庐老城与江南新城拓展重构的重要转折点! |
原标题: 迎春之叠 |
作者:冼逢周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