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鸣叶黄天子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2月02日 08:54:58 星期五 |
“青龙画里游,碧水镜中收。天子耕读地,闲情自可留。”从朋友口中、文友散文中,听到或看到有关“天子地”景区的消息,已有好多次了。每每想起近在咫尺的“天子地”,曾是南朝天子刘裕的出生之地——无论是传说,还是事实,对于一位文学爱好者来说,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天子圣地,未去登临过,总觉得是一件憾事。 十月中旬,一个雨过天晴的早晨,天空明朗澄澈,白云微微流动,太阳却迟迟不见露面,仿佛知道我们要去登山似的,竟然睡起了懒觉。沐浴在秋风的温润里,陶醉在秋景的瑰丽中,我和文友们挎起背包,一路欢歌来到了位于桐庐百江镇辖内的“天子地”。 在来之前,有朋友告诉我说,“天子地”风光迷人,移步皆景。小院回廊、花圃清池、翠竹修篁……四季如画,美不胜收——可最美的景色,莫过于它的秋了。“天子地”的秋,黄花红叶、寒蝉秋蛩、白蘑松菇、火棘茱萸……处处逸致可掬。坐在巴士中,想着那些动人的景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暗暗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美的季节。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当我们走下车时,展现在眼前的景色,很容易让我想到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这首绝句——整洁清幽、古色古香的院落,坐落在繁花翠竹点缀的山麓中;成行成排的草树,围绕着碧水如镜的“天子湖”;潺潺的溪水,叮咚悦耳,穿过藤萝曼妙的“天子桥”,流向广袤的山野;迎面而来的山峦,绿意葱茏,清幽绝尘,随着云烟的尽收,犹似两条巨大的青龙拥抱着“天子湖”,形成“双龙戏水”的自然景象。 也许这种奇特的景象,让人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故“天子地”又有了另一种民间传说——相传,八仙云游人间时,路过此地,见脚下两条山脉走向酷似两条青龙,便啧啧称奇。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掐指一算,惊呼:“此地乃出天子也!”神话虽说有些离奇,然“天子地”的神秀绝尘,可见一斑。 穿过曲曲折折的长廊,我们来到“天子湖”堤坝。倚栏俯视,那光滑如镜的湖面,在周围群山的映衬下,发出闪闪的绿光。湖中倒映着的花径草路,清晰可辨,简直让人误以为,自己能从湖底走过对岸去,而不被湿身。湖水中,成群的鱼儿往来嬉戏,见游人靠近,倏忽间便没了踪影,只在水面上留下几点波痕,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掀起层层涟漪,波痕也随之隐去…… 我爱自然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更爱这富有灵性的吴山越水,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天子地”秋景,我们乘坐索道,来到樱桃林一端的“高山揽胜台”。伫立台前,山风徐徐,天光明淡,吸一口饱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顿觉心旷神怡。放眼四周,一边是古松红枫密布,一边是悬崖峭壁陡立,中间起伏的群山,犹似海洋中凸起的绿色屏障,层层叠叠,呈现出美丽的扇形。天的尽头,几只鸟儿轻轻掠过山峦,绘制出一幅悠闲的飞鸟图,简直迷人极了。 此时的太阳,像刚睡醒的小孩,懒洋洋地探出半张脸来,它那微弱的白光时而隐匿在云层里,时而又如一把银色的扇子,倾泻在山谷中,洒到我们身上。 走在通往“天子洞”的红枫林中,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窅然深邃。一路上,除了能听到啁啾的鸟啭,还能听到“唧唧”的蛩鸣声。仰望头顶的树叶,绿色、黄色,棕色……五彩缤纷,它们在射进丛林的光线映照下,泛着隐隐的光亮。俯视脚下,目及之处,尽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草野花,白色、粉色、紫色……应有尽有,真不知该是欣赏还是赞叹。 大概是近段时间一直下雨的缘故,灌木丛中的空气有些潮湿,而这种潮湿对于野生蘑菇来说,正是最佳滋长湿度。因此,草丛间、树底下、枝杈上,到处都能看到松蘑,草蘑,甚至还能看到双联蘑、多联蘑,一朵朵、一串串……可爱之态,简直可以和山花媲美。 我们一边采着蘑菇,一边继续赶着山路。没走多久,忽然,耳边传来涓涓的流水声,在寂静的山野中,听到水流之声尤为悦耳。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山路一侧蓄着一座小水池。池水清澈透明,纤尘不染。掬一口到嘴里,甘甜之味,沁人心脾。而我们之前听到的水流声,却是由一条流向水池的沟壑发出来的,狭窄的沟壑被四周浓密的树阴遮掩着,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一泓清冽的池水,有朋友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时,我发现在水池不远处的木碑上,正写着“听泉亭”三个字——哦,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子泉”。 品尝了“天子泉”,我们继续向着“天子洞”而去。走着,走着,一只螳螂挡住了我的视线——玲珑的身姿,楚楚动人,纤细瘦长的外表,似一位身穿绿色长袍的窈窕淑女。它蹲伏在一株南天竹柔韧的枝条上,用两只细珠般的小眼睛紧紧盯着我。当我停下脚步时,它便纵身一跃,落在了我的脚下,不进也不退,那故弄玄虚的样子,简直把我看呆了。如果不是为了赶时间,真想留下来好好陪陪它,也不枉我一片怜爱之心。 经过一番跋涉后,我们终于在一处浓荫密布的山坡下,找到了“天子洞”入口处。“天子洞”共有三个洞厅,面积约16000平方米,因南朝天子刘裕少年时期曾在此处读书憩息,故将其命名为“天子洞”。虽说,之前已见过不少溶洞景观,然天子居住过的岩洞,总该有另一番情趣吧! 行走在长长的甬道中,习习凉风扑面而来,幽暗的光线下,一座宏大宽阔、怪石嶙峋的地下溶洞,徐徐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呈现,虽称不上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缘石路慢慢移步,俯仰之间,皆是形状各异、姿态绝伦的钟乳石,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自成柱;有的似倒挂金钟,有的如莲花朵朵;有的成帷成幔,有的又似仙人聚会……造型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岁月久了,传说自然也就多了,这不,远处一块岩石上还写着“天子故居”呐,这大概就是人们对它最美好的想象吧! 洞内除了形状各异的钟乳石,地下泉水也是别具一格。在彩色光影的映照下,有的泉水滴答有声,却看不见踪影,有的细流成河,若隐若现,有的似一片沼泽,神秘莫测,有的成湖成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这一幅天然的溶洞画卷,不知是哪位造物主匠心独运的杰作,竟给“天子地”这片山水增添了无限魅力。 走出“天子洞”,豁然开朗,绵延的群山重新又回到了我们眼前。沿着生态峡谷返回原地,还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的下坡路——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乘坐滑车,一方面想好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是想再一次亲近大自然。 回走在清幽的山谷中,我们欣赏草木的馥郁,饱嗅繁花的芬芳,聆听山鸟的鸣啭,感受秋虫的出没……恍惚间,自己也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
原标题: 蛩鸣叶黄天子秋 |
作者:范 敏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