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深处忽忘老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1月04日 08:43:43 星期五 |
假期,总要出去走走。远的地方怕受不起假日出游的折腾,就去周边走走吧,看山看水,也是一种身体和灵魂的放逐。 桐庐水碧山青,有的是赏山水的去处,怕赶在节日太过喧闹,挑了一个安静的地方——飞龙九瀑。本和朋友约定八点半左右出发,性急的他们早已等在高速路口。一路赶过去,碰头,出发。 从县城过去,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在绿意的怀抱里,车辆恍若游弋在绿色云朵里的一尾小鱼。打开车窗,我使劲呼吸着窗外新鲜的空气。那空气清洌洌的,有一抹薄凉,混合着淡淡的桂花香。道路两旁,林木茂盛。深秋十月的栾树,把一蓬蓬的红色或黄色的果实掺杂在依然鲜明的最后剩余的绿色里,一路看过去有如欣赏一幅幅厚重而韵味十足的油画。树叶间透射下来的斑驳光斑,在水泥路面上,滴溜溜滚动,像路人不小心一路抛洒的笑靥,高低错落。 朋友的车开得很快,一路急赶也追不上。不喜欢这样的行色匆匆,好像一切出发都只为了抵达。索性不赶,想起木心诗里写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想静下来享受一下慢时光。车开得慢了,所有的也都慢下来了,阳光、空气、时间……一切都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地朝前走。 风景跳进车窗,蓝天、白云、溪流、田野……稻谷饱满热烈,农人收割正忙,田野里庄稼的清香在空气中袅绕,是秋天的况味。突然觉得,季节有时候是需要走出去才能强烈感受到的一个词,红了花、绿了草、起了露、落了霜,站在那里一眼就收了眼底,不像在城市,需要日历和温度来提醒。 果然,景区里人不多,车也不多,停靠的车辆一字排开,约有十来辆。穿过一个小小的廊亭,我们开始拾阶而上。山势英俊清朗,依着山势而建的小路也不陡峭。窄窄的山路,在浓密的树影里逶迤。不宽,却很舒坦。林子里的阳光,像十七八岁的女子光洁莹润,不时地冲你调皮地笑,是那种眯缝了眼睛,月牙般的笑。飞龙九瀑,自然离不开水。走不多久就看到一缕清泉自上而下飞溅。泉水落潭,阳光下泛着七彩的光。有孩子举着相机,说要拍下那些彩色的光环。立于潭边,水气湿漉漉地包裹着我们,这样的撩拨有一点微醉,沁凉温润,是刚刚好。 一路树木丛生,野生的,是少年时去山上砍伐的那些,大多叫不出名字。它们一径地绿着,傲慢孤寂,立于天地之间,展现着最原始,最奔放的姿态!浓淡深浅,全凭自个儿喜欢;高低错落,任其肆意地伸展。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由,没有规则,无需形态,一切都被允许,被尊重。 声响本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走在寂静的山路上,一时却捕捉不到,是秋来的缘故吗?偶尔也有几线声音在林木间悠远地飘,高一声,低一声,摇曳生姿。我疑心它们是一对情窦初开的鸟儿,正试探着交流,连声音里都带着些娇羞。 一路攀爬,山和水相抱,光与影重叠。登上高处,看青山叠叠,一座携一座,次第相迎。偶尔也有几个亭子歇脚,我们三三两两闲坐,顺便也分享带来的食物,饼干,牛奶,水,水果……铺排开来,还真不少。闭了眼痴想:这样一个好所在,若有人在这里置一壶茶,添一副棋,邀几个好友对弈,是不是也是人间美趣?这样想来,不觉莞尔,恋恋地,不肯离去。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来过吧,忘了,真是老来多忘事啊。只是看着青山依旧,便觉时光依然,恍若人也不曾老去。 午饭是在一个农庄里吃的。饭菜很是合口,蔬菜多是农家地里种的,等吃饭的间隙看见主人刚从地里拔来,新鲜水灵,真正的原生态。吃完饭,还可以去溪边漂流。一行人拖了皮划艇,带了浆和救生衣出发。晃晃悠悠上船,划桨是无师自通的,只是左一下右一下,船不听使唤,终于调整好了状态,船开始慢慢向前。因为只是一段水路,没有富春江上行船的快意,但满目青山的灵秀却是一点不少。划得累了,干脆放下浆,如吴均写的那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让身与心在这天与水之间得以全然的放松。偶尔也把手伸进江水里,捞一把绿绿的水草,抚摸着那些潮凉与柔软,恍然间觉得自己仿佛就是这江水里的一尾银色的小鱼,就这样被江水养着,自在而快意。想起刘禹锡《望赋》里的句子:“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是山水忘忧吗?倏然忘记了今夕何年。 有人说,美好的风景总在别处,所以我们总要出发,去远远地寻找。殊不知,好的风景其实全在于心的安宁与平静。留一点清明,平常山水亦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刻,坐于这一片山水间,忽然感觉时光在缓慢流淌,一些切近又切远的事物在眼前展开:辽阔,苍劲,灵动,深远……时光深处,我仿佛看见自己一路走来,是山路上放学归来的自己,是年少时候的自己,是未老的自己…… |
原标题: 行至深处忽忘老 |
作者:■ 周秋萍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