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伯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0月21日 08:47:37 星期五 |
■ 钟一平 伯父在我父亲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中秋前夕,按照惯例我们作为小辈的带上中秋月饼去看望老人家,以示尊老,这也算是我们家的传统了。今年更是特殊的日子,二伯今年已九十高龄,是他的“大寿”。按照农村的习惯“做九不做十”,本该去年江南时节时“做寿”,我还特此请中国书协会员舒先生题字了大红的匾牌《寿比南山》,但二伯很开明,说不用做,人老了应该忘记年龄。直到今年春节,家族中兄弟姐妹在家中摆上几桌酒相聚一下,也算庆贺。 我们一到翙岗老家,二伯就笑咪咪地迎了出来。二伯满头银发,面容慈祥,但精神抖擞,身板子很硬朗。一见面,我们就聊起前段时间“浙江卫视”和《南湖晚报》报道的事。二伯从房间里拿出一张《南湖晚报》,头版头条醒目的标题:一笔特殊党费从桐庐寄到海宁……,这是怎么回事?二伯思路敏捷十分健谈,他说,七一前夕他写了一封信给他原工作单位的党支部,表达了要交一笔特殊的党费给嘉兴——党的诞生地的党支部,因为今年是我党成立95周年,也是他入党60年,恰逢他90华诞,可谓“三喜临门”,在这特殊的日子,以表寸心,但是希望不要“惊动他人”。哪知这一万元党费,按照规定,对方支部要逐级上报中组部,于是惊动了党的诞生地的党员群众,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浙江卫视”和嘉兴《南湖晚报》七一前夕专门派记者到桐庐采访,全省交特殊党费有三人,年龄最大的就是我二伯,一名默默奉献教育事业一辈子的普通人民教师。 其实,小时候对二伯印象就是慈祥善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小时候家境贫寒,二伯每次去看望奶奶,总给我们带点东西。记忆中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身穿补丁的单衣难以御寒,记得有一次他给我买了一双雨鞋,那年冬天穿在脚上暖洋洋的,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恢复高考,我们兄弟俩考上了学校离开了老家,来到了省城读书,他每次从海宁出差到杭州总要看看我们。那年大哥快毕业时身体不适,他还专程从海宁赶到杭州看望,那种亲情无以言表。 二伯拿了条凳子,在大堂里我们面对面坐着聊起了他的“故事”。其实父辈三兄弟也算书香门第,二位伯父解放前毕业于师范院校,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父亲桐庐中学毕业后,在公社(乡镇)工作。我们对二位伯父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都在海宁教书,大伯因身体的原因,后来回桐庐病休,现在已经离世多年。当时,我在窄溪中学上学,父亲在凤川公社工作,因工作繁忙时常在外,周末我就常到大伯家吃饭,记得大伯写的一手流畅的毛笔字,逢年过节还常帮周边的村民写写对联。二伯在海宁教书,平时也难得回老家,所以平时见面的机会也不多。暑、寒假回到凤川,我们偶尔见面,一大早他会跑到后溪滩街上买上几根“丝瓜经”即油条给我们吃,那时候算丰厚的早餐了。我们回去了,他又会再买上几根,让我们带回去。反而是退休后,因子女都回桐庐工作,后来伯母去世,又考虑到身体的原因,他也就随子女在凤川翙岗老家居住。见面机会多了,时常会聊起一些他的往事。 二伯出生于凤川翙岗,这里山清水秀,山村富饶,民凤淳朴,是历代文人墨客绝意仕途的归隐地。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曾二度在翙岗隐逸生活,他曾为翙岗李氏题写了“凤翙高冈”匾额,由此凤冈便改称为“翙岗”。刘基寓居翙岗时曾撰写了《虎镇山记》,虎镇山即现在翙岗南侧的大庙山,南望是三峰插天,列戟于后的红羊尖,香泉山华林寺近在咫尺;北览是梅山村和松林村;东眺是两水潆回的大源溪;西顾是平畴沃野和铁岭,马鞍山和鸡笼。所描绘的山水风光其实是一幅现实版的元代《凤冈全景图》,山水如泼墨,画图豁天开。这里人才辈出,尊师重教,二伯从小爱读书,早年毕业于浙西第一临时中学(现嘉兴一中),后考入浙西第二临时师范学校(今湖州师范学院),40年代到海宁任教,历任多所学校的校长,曾是海宁教育史上4大名校长。退休后参与编辑了海宁市志,海宁教育志,海宁年鉴,在海宁生活了近60年,可谓桃李芬芳。 从我记事起,二伯的房子就在老街旁一条弄堂中,是解放后造的房子。老街中一条水渠保留完好,村民们在这里洗洗刷刷,记得夏天时水也特别的凉。后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翙岗后溪滩开出了一条街,修建了一条路,后辈们也相继离开老街,在外围盖起了新房。二伯退休回翙岗后,就住在新房一楼,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新房子离“谷井”很近,又靠近后溪滩,这几年随着城镇的扩容,交通和环境的改善,确是个养老的好地方。二伯每天坚持锻炼,或往凤川大道或向后溪滩公园雷坞方向,每天走4千米左右。饮食起居生活非常有规律,有时还喜欢自己烧菜做饭,吃的素一点,清淡一些。空闲时,还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玩玩古钱币。晚年生活更是丰富而多彩,耕耘不断,时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先后编著了《雪泥集一、二、三》、《野草集》、《集外集》、《叶零集》等文集。他把自己比作雪花,飘落在泥土里,吸收着泥土的芳香,融化在大地上;他把自己比作小草,生长在大地中,吸收着土壤的营养,春风吹又生;他把自己比作叶子,伴生在大树上,吸收着阳光和雨露,伴随着森林的成长;绿叶扶红花,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伴随四季的变化,历经春夏秋冬,色彩斑斓,但最终回归大地,叶落归根。 “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没有自我标榜的宣扬,一位克勤克俭的九旬老人只想为党的95岁华诞做件不惊动他人的小事,却惊动了党的诞生地无数的党员群众。他叫李启东,现年90岁,杭州桐庐人,在海宁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南湖晚报》记者陈强如是报道。二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淡泊名利,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奋朴实,默默奉献,这是传给我们后辈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修养与品德,是我们一生追求完美的目标。 |
原标题: 二 伯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