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皆是情(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0月14日 08:58:55 星期五 |
(三) 郭荷英和她同事们的脚步,可谓是踏遍了桐庐和周边地区的山山水水,建德、淳安、富阳、兰溪、金华、江山……哪座山没爬过,哪条溪没趟过? 说起趟溪水,这一辈子,她说,永远都不能忘记一次去一个农村演出的路上发生的惊险一幕。那是一条有5、6米左右的溪,一行人涉水去对面村子演出。因为前几天山洪暴发,平时宁静的溪水非常湍急而且浑浊,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坚持想趟水过去。郭荷英和剧团的孔爱卿、张爱珍互相搀扶踏着石头一步步往前过溪,河水汹涌,三个人几乎同时一个趔趄,差点3个人都倒入了河,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力量,三个人紧紧相拥站稳,终于走到了对岸。 这样的危急之处,在每天的翻山越岭中,并不少见。 但正是每天深入农村的演出,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才有桐庐越剧愈来愈兴旺的光景。 1962年左右,剧团有一出戏《假婿乘龙》,在杭州红星剧院连演了一个月。 因此,在那一批越剧人里,诞生了很多名角儿,也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剧,古装戏有《何文秀》、《包公打銮驾》、《杨门女将》、《冰娘惨史》、《双上任》、《海瑞罢官》;现代戏有《夺印》、《智取威虎山》、《社长女儿》等等。 而这么多的演员中,有些年事已高,有些已经过世,但提起他们的名字,至今县内的老人都还能记得当年他们的台艺丰采。主要演员除倪雪芳外,还有花旦孙凤仙、陆桂娟、孔爱卿,老生徐桃娟,小生朱冬兰,丑角李杏秀等。 是为情! (四) 1958年11月,为支援富春江水电站的建设,民艺剧团调至七里泷工地,更名为富春江越剧团。与此同时,杭州市新六越剧团下放新登,并因并县转桐庐县,更名桐庐越剧团。1965年,两团合并,仍称桐庐越剧团,分大、小两团演出。 郭荷英所在的民艺剧团,从开始的二十几个人,发展到四十多人,再到最鼎盛的六十多人,老中青和学员四代人,都在为越剧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一名越剧演员,他们是幸运的。那个年代,群众对文艺如此饥渴,那么需要他们,他们也全身心投身越剧艺术,受到了舞台熏陶和技艺传授,在一次次的演出和排练中锤炼、提高自己的技艺。 同时,他们又是不幸的,同时代的演员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戏弄。二三十几岁,正是演员成熟的黄金时节,然后,随后而来的一场政治风暴,将不少人从“舞台”上掀翻下来,非但不能上台,而且还有不少演员受了苦辱。 那个时代,真正经历了这两个社会的两种生活,因此他们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见证,这其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冷暖自知。 但即使是那个特殊的环境中,桐庐的越剧依然如同严冬过后的小草,悄然地重新生长着。1976年,第一个越剧艺训班悄然成立了。这个艺训班,搭起了后来名声斐然的杭州越剧二团的骨架。当时这个越剧艺训班共招收了49名学员。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培训班却掀开了桐庐越剧历史上最为璀璨的—页。在这49个人当中,就走出了三位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得主。而当时那个在班里最小的小女孩———只有九岁的谢群英后来竟然登上越剧表演舞台的最高点。而另二位梅花奖的得主,她们的名字叫单仰萍、陈雪萍。 而郭荷英,在这十多年的岁月中,先去了五金公司,从事跟自己之前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但凭着学戏时的韧劲,工作也干得不错,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0年,她重新调回县文化馆工作,越剧艺训班请她当老师,因为经历了几次动荡,在自己最青春的年华离开了舞台,也是她这辈子遗憾的事。所以,能有机会将所学的越剧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员们,让他们站上舞台表演,让桐庐越剧事业继续发扬光大,是郭荷英这辈子最愿意做的事情。 从1980年的第二期、1992年的第三期、2001年的第四期,她整整教了三批学员,将近70个人,她投入了大量心血,天天和学员们在一起,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些学员中出了不少越剧人才,如杭州越剧团梅花奖演员陈小红,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有梅秀文、黄荣娟、王建,获得白玉兰奖的刘志霞,现在浙江越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王晴华等。 所以,当她看到谢群英登上了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的大舞台,看到桐庐神剧《春江花月夜》的演出时,会感慨万千,会潸然泪下。 因为,这些是桐庐越剧的骄傲,桐庐人的荣耀! 可谓是戏里戏外皆是情! |
原标题: 戏里戏外皆是情(下)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