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的古驿道和驿站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9月30日 08:56:30 星期五 |
驿道是我国古时交通大道,即为官员乘坐的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路,故又称官道。其路面多为卵石或石板结构,晴不扬尘,雨不泥泞,方便行旅。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又称铺,供传递公文的驿夫或过境官员住宿换马之用。县境驿道,据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所举干道(驿道)第五条,自杭州西行,入桐庐经睦州(梅城),过仙霞关,至福建境内......。”该驿道当时是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桐庐通往邻县驿道有三,一经新登;二经分水;三经建德。驿道上设驿站若干。《桐庐县志卷二.营建志》和《严州府志》载:“宋马驿,在县东市心旧盐仓基,移圆通寺前迁至此。桐江驿,在县东五百五十步横港口,明万历十三年知县杨束立,后废。县前铺(总铺),明万历十年杨知县来重修,清乾隆十九年九月毁于火。上坞铺(排门山),在县西十里;渡济铺,在县西二十里;石岭铺(象山桥),在县西三十里。自总铺经过以上三铺达建德县界,每铺均设兵四名。双溪(双溪埠)铺,在县东北十里;白桥(白桥头)铺,在县东北二十里;白峰(白峰岭)铺,在县东北三十里;潘舍(罗桥)铺,在县东北四十里。自总铺经过以上四铺达新登县界,每铺均设兵四名,共三十三名,每名银九两,带徽闰月银三钱。尖山铺,在县西北十里;白水湖(双湖)铺,在县西北二十里;瑶峰(瑶母)铺,在县西北三十里。袁阐(元川)铺,在县西北四十里。自总铺经过以上四铺达分水县界。每铺均设兵额三名,每名银七两二钱,带徽闰月银二钱四分。”据《分水县志》记载:“招贤驿(今富阳市贤德)明初都金陵,分水通宣州为陆路,故有驿,后废。额设县前铺、和村铺、铺司兵六名。县前铺,东十五里至和村铺五十里至桐庐县界;和村铺,旧置巡司,后废。”当时驿道上官方公文书信一到,驿夫即刻递送,昼夜需行三百里。遇渡阻挡,竹筒鸣号,召之即来,不可怠慢,稽留者分别时刻治罪。 到乾隆二十一年裁驿,自此,驿站废置。 县境驿道,是通往京、沪、赣、闽之要道,故历来为兵家必经之地。南宋时金人南侵,钱氏兄弟率民兵二千在排门山险处设伏大败金军。元末,明太祖命李文忠窥取两浙,自安徽宁国入於潜经驿道直取桐庐。1861年9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自江西入浙,占严州(今梅城)、经桐庐、克富阳、攻杭州,桐庐曾是后方补给基地,驻军长达二年之久。1927年2月,军阀孟昭月师及孙传芳卫队旅在建德被北伐军击败后,由驿道入桐庐,北伐军又与之激战于桐君山与横港一带。当时桐庐人民包粽做粿,深入前线慰劳北伐军,桐城西门外、排门山一带的驿道上慰劳队伍络绎不绝。1945年至1949年春,分水、桐庐解放前夕,我新四军金萧支队捣毁桐庐南乡伪乡公所、芝厦警察所;凤岗之战;开辟富春江西岸新区;反“围剿”战斗以及我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一九二师残部等多次战役,或途径驿道奔袭或在驿道设伏堵截歼敌取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在不断地发展。旧时桐庐的驿道已被现今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所替代。杭黄铁路也在施工中。道路结构、乘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百姓出行极为方便。 |
原标题: 桐庐的古驿道和驿站 |
作者:乔关生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