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与山水诗(九)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27日 08:47:49 星期五 |
■ 董利荣 关于桐江,我在《桐庐与山水诗(二)》中有过解释。随着对桐庐山水诗的深入了解,让我对随处可见的“桐江”一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一话题做点文章。 我们知道,富春江是浙江(即之江)中游一段,其下游萧山的闻家堰到入海口叫钱塘江,闻家堰至建德梅城叫富春江,梅城往上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源头位于开化县境内。北源即新安江,经建德、淳安至安微黄山。现在俗称“三江两岸”之三江其实就是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这一条江。桐江则是富春江在桐庐县境内段的别称。 那么,桐江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考证桐庐山水诗,最早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孟浩然(689~740)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我以为“桐庐江”即桐江的最早用法。孟的好友大诗人李白(701~762)有“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的诗句,意思是说因为有严光隐居和谢灵运写诗,桐庐溪和临海峤都闻名天下。这里的“桐庐溪”即桐庐江。 此后,大概从谢灵运十世孙唐朝著名诗僧皎然(730~799)开始,“桐江”一词在山水诗中出现了。皎然写有一首五律《早秋思归示道谚上人》,开头两句便是:“桐江秋信早,忆在故山时。”从此,桐江一词便在桐庐山水诗中频繁出现。唐大和六年进士洛阳人许浑(788~860)写有《寄桐江隐者》一诗: 潮去潮来洲渚平, 山花如绣草如茵。 严陵台下桐江水, 解钓鲈鱼能几人。 唐朝咸通七年(866)进士汪遵有一首七绝题目就叫《桐江》,其中有“严陵何事轻轩冕,独向桐江钓月明”的句子。桐庐籍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也有“赢得桐江万古名”(《题严子陵祠》)等诗句。另一位唐朝著名诗僧贯休(832~912)则更是写了《桐江闲居作十二首》《春晚桐江上闲望作》《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等多首以桐江为题的诗。 之后以桐江为题的有宋朝淳化进士赵湘《桐江晚望》,元绛《桐江晚景》,张伯玉《秋晚舟泊桐江》,还有刘澜的《桐江哓泊》一诗写得十分精彩: 风萧萧,冰瑟瑟, 淡烟空濛冠朝日。 滩头枯木如画出, 鸜鹆飞来添一笔。 元朝有程钜夫《桐江钓台》,尹延高《桐江舟中》,吴师道《桐江道中二首》,何景福《桐江怀古》等。其中元朝历任监察御史、开平府尹、枢密副使的河南光州人马祖常写有《桐江》一首简约而内涵丰富: 青山围县郭, 碧树出旗亭, 千里桐江水, 分明是醁醹。 明朝有张宇初《桐江即事》,徐中行《入桐江》,郑渭《舟次桐江钓台》,王叔承《月夜下桐江闻孤雁》,许正蒙《忆桐江旧游》,吴扩《桐江夜泊》等。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吴延翰写有《夜过桐江二首》,第一首写得很有韵味: 波光月色满船窗, 七里滩头鸟一双。 欲问钓台飞不见, 短簑吹笛下桐江。 清朝则更多,有周茂源《桐江晚眺》,祝秉贞《发桐江》,王佃《桐江舟中》和《桐江棹歌》,林兆斗《桐江舟中》,袁枚《桐江作(四首)》,毛升芳《桐江晓发》,徐道璋《桐江》,徐一麟《桐江道中》,周仪炜《桐江口号》,杨友声《桐江舟中》,许其光《桐江》,陈建举《桐江怀古》,高鹏年《题桐江渔隐图》等等。清末安徽歙县诗人江昉的七绝《桐江杂诗》写得很有意境: 重冈复岭锁烟霞, 林静风微鸟不哗。 谁道仙源无路入, 落红流出涧中花。 历代诗词中使用桐江一词的句子更是不计其数。诗中的“海潮也怯桐江净,不遣涛头过富春。”(宋·杨万里《甲午出知障州晚发船龙山暮宿桐庐》)“潇洒溪山梦此邦,轻风细雨过桐江。”(明·王袆《桐庐舟中》)“一路桐江尽胜游”(清·陶庆怡《送族子荆山经桐庐至严州》),“烟波百尺桐江好”(清·王楚堂《桐江留别》),“桐江山色天下无”(清·袁昶《大徐篆榜诗》)等句子和宋词中柳永《满江红》“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赵彦端《浣沙溪》“水到桐江镜样清”,辛弃疾《贺新郎》“望桐江,千丈高台好”等句子,都毋庸争议地说明富春江最美的一段是桐江。 不仅历代诗人喜欢用桐江,桐庐本地先贤也喜欢用桐江这个名称。编纂文集常常用《桐江钓台志》《桐江钓台集》《桐江诗话》等。修编家谱更是冠以桐江地名,如《桐江方氏宗谱》《桐江华氏宗谱》《桐江赵氏宗谱》《桐江吴氏宗谱》等。县档案馆姚朝其编著的《桐分谱牒》一书中收入的家谱冠以桐江名称的竟然多达68部,可见桐江之深入人心。方干后裔方斫南宋时期在仙居建造一座书院,也取名叫“桐江书院”,这座历经800余年风雨的建筑如今依然是仙居县境内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近现代桐江名称也很常见。过去桐庐县城开元街上最大的餐饮店叫桐江饭店,其中“桐江醋鱼”是其招牌名菜。 如今,我们还能在“桐江人文大讲堂”、“桐江职业技术学校”、《桐江文心》《桐江吟》等人文名称中找寻它的踪迹。 自从2010年3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谈到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之后,富春山水再次声名大震。桐庐不失时机打造《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品牌,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富春山就在桐庐县境内,我们做好《富春山居图》的文章无可厚非。可由于一些大家能够理解的原因,一些人对《富春山居图》品牌效应的宣传产生了一些急躁的情绪,甚至于对于“桐江”的用法产生抵触,认为不能再用桐江一词了。否则似乎富春江就与桐庐无份。对此我不敢苟同。 正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样,我认为越是地域性强的才越能彰显一地的人文底蕴,扩大一地的知名度。如扬子江是长江在江苏南京以下河段的旧称,当地就喜欢用扬子江这一别名,许多单位都冠以扬子江名称,连报纸也叫《扬子晚报》,让外地人一看指向十分明确。 富春江贯穿建德、桐庐、富阳三地,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使用富春江这个名字,借助富春江的盛名提升桐庐的区位优势。然而,与此同时,我以为也要用好桐江一词。因为桐江这个名字是桐庐独有的。只要我们做深做透桐江文化,不断提高桐江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桐江山色天下无”深入人心。那么,人们就会渐渐形成富春江最美的一段是桐江在桐庐的观念。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两年前在一次交流活动中结识曾经在桐庐林业局工作过的宁波慈溪市政协一位何姓副主席,交谈中他对现在难得听到看到桐江一词感到遗憾。事后不久他还专程给我和县政协方培泉分别寄来一封亲笔信,并附打印的“关于桐江名称研究和使用的建议”,可见他对这一话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我的这篇小文,也算是对何主席建议的一个迟到的回音吧。 “水到桐江镜样清。”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富春江在桐庐县境内连续九年出境水优于入境水。从入境到出境,这一段名字又叫桐江啊。 (作者附记:今年我县“两会”期间,县政协文化教育组的大会发言《关于“唐诗西路”品牌宣传和应用的建议》会后作为主席督办的重点提案之一交由县文联承办。为此,县文联努力创设载体,积极开展活动。与此同时,我本人有感而发写了这组文章,也算是为提案办理出一点力。承蒙《今日桐庐》厚爱,让我得以时隔20年再次在“桐君山”笔谈桐庐富春山水诗词。又承蒙《杭州政协》杂志厚爱,分上、下两辑分别在今年第4、5两期发表这组文章,使我能够为弘扬桐庐诗词文化尽绵薄之力。当然,诗词文化是桐庐最为显著的文化亮点,是历代先贤留存给我们的一个文化宝库,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挖掘、研究与弘扬。但愿拙作能够抛砖引玉。) |
原标题: 桐庐与山水诗(九)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