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与山水诗(六)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06日 08:30:52 星期五 |
■ 董利荣 桐庐山水诗中的夜景 如今,桐庐夜景灯光璀璨,引人入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让外来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其实,桐庐夜景自古有名。桐庐山水诗中有那么多以夜泊为题材的诗作,给我们描绘了古时候桐庐夜色的自然之美、宁静之美与和谐之美。 唐朝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夜宿桐庐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寄给远在扬州的老朋友,前半首写的就是桐庐江上夜景:“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是天然原始的桐庐夜景。其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其名句,几乎与他《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佳句齐名。当然,本身《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山水诗中著名的姐妹篇,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位唐朝诗人杜牧“水槛桐庐馆,归舟系石根”之后,写了《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一诗,给他朋友也给我们描绘了“笛吹孤戍月,犬吠隔溪村”的夜景,但我以为此诗尚不具备典型性,几乎有边塞诗的意味,远不如清朝诗人周思鉴在《月夜过钓台》中的“水色空濛月色寒”来得纯粹。 描写桐庐夜景诗最出彩的我以为莫过于元朝诗人吴师道的七言古风《桐庐夜泊》和明朝诗人吴扩的五律《桐江夜泊》。 吴师道《桐庐夜泊》一诗是这样的: 合江亭前秋水淸,归人罢市无余声。 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楼台渐稀灯渐远,何处吹箫犹未断。 凄风凉叶下高桐,半夜仙人来绝巘。 江霏山气生白烟,忽如飞雨洒我船。 倚篷独立久未眠,静看水月摇清圆。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浙江兰溪人,至治进士,延祐年间为国子博大,以礼部郎中致仕。此诗为我们描绘了七百余年前桐庐县城的夜晚景色。从诗意可看出那时合江亭不像现在一样建在桐君山半山腰,而是建在江边。手头正好有一本《杭州古旧地图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其中收入最早的《桐庐县境图》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出版的《严州图经》附图,图中合江亭正位于两江交汇处的东门头。从诗中我们还可看出那时县城东门头一带显然已很繁华了。 吴扩的《桐江夜泊》写得更有意思: 系舟人语静,纤月映江波。 木叶秋交下,山烟晚更多。 隔云孤磐杳,照水一萤过。 渔子间相狎,中宵发浩歌。 这是写古时富春江夜景最佳最妙的一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秋夜的江景,还写出了当时桐庐的风情。20年前我在当时的《桐庐报》“桐君山”副刊开设《富春江诗浅析》专栏时曾赏析过此诗: 这是一个新月的秋夜,诗人在船中难以入眠,便欣赏起富春江夜景来:江岸的树叶在夜风中纷纷飘落,而烟雾也更加浓重了;一弯像磬(音qing,古代一种形似曲尺的打击乐器)一样的月牙儿在云中是那样的杳渺,而有时它的纤弱的光亮掠过水面,又恰似萤火虫飞过一般——这是一个多么幽静的夜晚。然而,夜半时分从不远处江面上不时飘过来渔民们亲热的对歌声,更增添了这秋夜的宁静。 据《桐庐县志》记载:桐庐港湾,“渔舟往来,至晚尝闻歌声,名‘桐溪渔唱’。”我们现在已经领略不到这种古朴的情趣,却能尽情享受渔火与灯火辉映的现代场景。 |
原标题: 桐庐与山水诗(六)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