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与山水诗(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4月15日 08:46:46 星期五 |
桐庐山水的最佳比喻 如果你问我可以用什么比喻来形容桐庐山水,那我就告诉你两个字——诗!画!桐庐山水如诗如画,甚至连诗画都比不上。其实这不是我说的,如此说法桐庐山水诗中比比皆是。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曾来严州任知州,期间他经常到所辖的桐庐县境内巡访郊游,写下十余首桐庐山水诗。我们从《读范文正潇洒桐庐郡诗戏书》《桐江行》《桐庐县泛舟东归》《予欲自严买船下七里滩谒严光祠而归会滩浅陆行至桐庐始能泛江因而得绝句二首》等诗题和“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官居戏咏三首》)“桐君山路无多远,元自知津莫问津”(《郊行》)“缥缈桐君山,可喜忽在目”(《钓台见送客罢还舟熟睡至觉度寺》)等诗句,可以想见他对桐庐山山水水的钟爱,以至于发出了“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的赞叹。此句用的是暗喻,意思是说,桐庐到处是像新的诗歌一样的新奇美景。“新诗”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诗概念(即有别于传统格律诗的白话文自由诗)。我以为这个“新”字既有新旧的“新”的意思,表明桐庐风景不是像古诗一样陈旧的,但更有清新、新奇的意思。 在诗中用诗作比喻较为罕见,而以画作比喻来形容美景的却很常见。 晚唐诗人吴融在七律《富春》一诗中写下“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的感受。 范仲淹在《潇洒桐庐郡十绝》中描画了“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的壮美景色。这与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来桐庐芦茨采风后创作的国画《家家都在画屏中》在立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在《行香子?过七里滩》这首词中也形容桐庐山水“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清朝大才子纪昀,即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游历桐庐之后,一气写下四首七绝,取题目叫《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四首》,“甚佳”就已表达了他对桐庐山水的喜爱。其中第三首前两句云:“烟水萧疏总画图,若非米老定倪迂。”米老即米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倪迂即倪瓒,是与大画家黃公望齐名的“元四家”之一。诗的意思是说,烟水萧疏的桐庐山水看去总像图画一样美,如果不是出自米 画笔那就一定是倪瓒画的。 清朝桐庐籍诗人袁昶写有“桐江山色天下无,山围明镜如画图”(《大徐篆榜诗》)的诗句。这位官至太常卿的光绪年间进士对家乡的极顶赞美太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说的是如诗如画。而唐朝诗人韦庄专门写了七律《桐庐县作》,却说“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前句也作“钱塘江尽桐庐县”),这样的评价显然更胜一筹,因而更加脍炙人口。这两句诗也当之无愧成为我县对外宣传使用频率最高的古诗。清朝诗人谢启昆在《过桐庐》一诗中也写道:“午潮稳送过江橹,百里桐川画不如。” 诗画合用盛赞桐庐山水的莫过于清朝诗人刘嗣绾的《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一折青山一扇屏, 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 须在桐庐江上寻。 “无声诗”即画,而“有声画”便是诗、是音乐。我以为这首诗简直就是一段桐庐山水风光视频,在灵动的画面中加上配乐诗朗诵。我一直特别喜欢这首诗,甚至认为是桐庐山水诗中的顶尖之作,桐庐人应该人人会熟背它。 曾经寓居桐庐十年的已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画家、诗人王伯敏先生生前就特别钟爱此诗,写了很多幅此诗的书法作品,画了不少这首诗的诗意画。正如他在《“潇洒桐庐——画城”赞》一文中所言: 清有诗人抒怀曰:“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这一“寻”字意无穷,寻要有能寻之人,寻要有可寻之处。应知寻者苦,又有寻者乐。在桐庐,寻来寻去,便得“诗中有画画如诗”。 这段话是对这首诗的最好阐释,也是对诗画桐庐“中国画城”的最佳注解。 王伯敏先生还以画家的眼光写下“富春好景在桐庐”(《七里扬帆》)的诗句,毫不掩饰他对第二故乡桐庐的喜爱与赞美,也算是与古代诗人对桐庐山水顶级评价的呼应吧。 |
原标题: 桐庐与山水诗(三)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