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与山水诗(一)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3月25日 08:53:11 星期五 |
编者按 好山好水出好诗。桐庐自古为山水胜地,被誉为富春江上的最美丽地段,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折腰,慕名前来游览观光,留下许多山水名诗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副刊桐君山从本期起陆续刊登一批有关“桐庐与山水诗”的文章,以飨读者。 桐庐,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去年“唐诗西路”称号落户桐庐之后,我有感而发写了《“唐诗西路”话桐庐》一文(发表于2015年第9期《杭州政协》杂志和9月24日《今日桐庐》),我在文中提出“桐庐是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之一”的观点。由于该文主要讨论唐诗与桐庐的关系,因而未对这一命题展开论述。这一观点受到一些朋友的关注,也引起许多人的兴趣,现就此作一点阐释。 我们知道,我国山水诗发端于先秦两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公认的中国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385-438),原名谢公义,字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长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因其祖父生前系康乐县令,被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后入仕,曾被贬为永嘉太守,一年后便辞官去职,一生游历,写下大量吟咏山水的诗作。谢灵运是最早游历富春江的诗人,也是最早描写富春山水的诗人,而且其关注点主要在桐庐,因为桐庐境内有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 现存谢灵运富春江诗共4首,即《富春渚》《七里濑》《夜发石关亭》《初往新安至桐庐口》。其中《七里濑》是其名篇,全诗是这样的: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相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七里濑即七里滩、七里泷,又称严陵濑、严子濑。这首诗中既有“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这样的景物描写,也有“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这样的怀古抒情。可以说,因为严子陵钓台,谢灵运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写景诗作,而是夹杂着人文情怀。 谢灵运的《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一诗同样既有“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的议论,又有“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的描写。在诗人眼里,桐庐口的风光“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 不仅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盛赞桐庐自然风光,而且其同时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也都写有桐庐山水诗,如南朝梁代的任昉(460-508)写有《严陵濑》《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另一位南朝梁代的沈约(441-513)也写有《严陵濑》,还有一位南朝梁代的王筠(481-549)写有《东阳还经严陵濑赠萧大夫》,而且他们都把关注点放在桐庐境内的严子陵钓台这一名胜古迹,并且从“朝发富春渚,蓄意忍相思”“亲好自斯绝,孤游从此辞”(任昉),“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愿以潺潺水,沾君缨上尘”(沈约)和“子陵徇高尚,超然独长往。钓石宛如新,故态依可想”(王筠)等诗句再次说明,桐庐山水诗从一诞生起便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愫。 因此,可以说桐庐这方胜境不仅为我国山水诗的发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山水诗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
原标题: 桐庐与山水诗(一)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