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渐渐淡去的年味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3月06日 09:00:10 星期五 |
倏然间,又一个“年”于光阴的罅隙里悄悄溜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好像每天都在过年,所以真正的“年”来了,却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了昔日的红火,没有了往年热闹,更没有青春年少时的那份期盼。对我来说,有的只是眼角新添的鱼尾纹,及其额角新增的一缕白发,当然还有一颗淡然的心。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记得小时候,年前一个月,人们就会为“年”而忙碌起来。最早为过年打算的应该算是晒冻米吧,妈妈会把蒸好的糯米晒在外面,经过多个太阳的晾晒后,再用铁砂与冻米混合炒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炒米。这米炒好了,就意味着要开始糅糖了。小时候过年最为期待的要数糅糖吧,糅糖之前要先把番薯糖熬得稠稠的,黏黏的,一勺下去全部都会顺带着上来,一丝丝的晶莹透亮,看着那个样,别提有多馋了。眼珠子紧紧地盯着,口水似乎也在喉间打转,拿根筷子卷上一卷,于唇间舔上一口,一股香甜顿时由舌尖慢慢地润化开来,嚼上一口,那种纯天然的黏糊味便会长时间的留于唇齿之间。至今还深有回味!这过大年的滋味也就在甜甜的冻米糖中散逸开来…… “杀年猪,过大年,咸咸的腌肉挂起来。”等到“小年”一过,我们农家说的年福一换,这浓浓的年味就会遍布每家每户。裁新衣、搞卫生、包粽子、做豆腐、贴年画、打年糕等等一系列为过年而准备的工作,就会出现在十里八村的每个角落。一到除夕夜这年味就更加浓了。清早起来老妈会熬上一碗米糊糊,让我们跟着老爸把大红的春联贴到门框上。猪圈上也会贴上一张“六畜兴旺”,窗台的福字,灶台上的灶爷爷及其窗棂上的小红灯笼把简易的农家小院装点得色彩斑斓,这一片红火不仅醉了爸妈的笑脸,也燃起了全家人的那份喜悦与热情。 “吃年饭”这一习俗在我们家或许有点特别。儿时的生活虽然都很困难,但这困难在除夕这一夜是格外的。一早老妈就开始忙碌,饭桌上除了鸡鸭鱼肉,老妈还会为每个成员炒上几个最爱。平时舍不得上桌的稀罕物,在那晚也可以尽情地享用。只是一点,吃饭的时候,不能跑来跑去,要端端正正地坐着,而且得关起门来,以免受邻居或小伙伴的打扰。一餐年饭下来顺顺当当的,在父母的心里也就预示着来年在生活上也都是顺顺当当的。 从大年初二开始,就会出门去拜年。今天外婆家,明天姑妈家。做客、拿红包、看大戏等一系列喜庆活动在不同的乡村上演。让人兴奋,让人着迷,让人有种莫名的留恋。浓浓的年味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现在想来,那时的春节还真够有意思,虽然物质上都匮乏,但那种浓浓的年味所体现出来的快乐却是无法忘记的,现在只是留存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了。 |
原标题: 致渐渐淡去的年味 |
作者:■ 王苏弟 网络编辑:tlg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