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票”的记忆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3月29日 08:06:09 星期五 |
都说人老了爱怀旧,其实怀旧大多是记忆深处的一些事,而我对上世纪60年代的“柴票”至今不能忘怀。 那时的每个月初,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拿政府发放的“柴票”,到森工站将柴买回来。柴火决定着一家人吃生食还是吃熟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规定每人每月30斤柴火。在森工站偌大的柴库里,面对堆积如山的一捆捆柴火,我感叹,这要多少棵树才有这么一大堆啊?由于“柴”以“捆”卖,我还总结了挑选的四条经验:一要挑重的,杂木量重耐烧且能产生木炭,便于二次利用;二要挑燥的,干透的水分自然就少;三要挑大的,质地密空隙少,量多;四要挑油的,有松脂的可以细化为引火柴,避免再去寻刨花。每次去买柴,我都很仔细地挑,在柴场上看个好半天,常常会把柴库翻个底朝天。记得有一次差点和看场的那个光头打了起来,他认定我不是来买柴的而是来捣乱的,甚至还怀疑我的家庭成份。在那年月,家庭成分被怀疑谁不生气?又怎肯善罢甘休?我说中饭都没吃,不买柴我来替你翻柴库,我吃得空啊?看着熙熙攘攘的买柴人,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古人为什么“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来我们和古人都一样,人生活就要用火,要用火就要用柴。 尽管有了“柴票”,但远远没有解决基本的燃料问题,生活中需要燃料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曾经去扒松毛丝、树叶,山上的柴是不许乱砍的,我们常常以“没有砍柴”与“护林员”理论,但终究敌不过他的“政策”武器。作为家里的一个男子汉,如何偷偷地上山砍柴,为避开“护林员”,从哪去、往哪回都成了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而一家家的炊烟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光头山”越来越多,由近及远,逐步蔓延。从公园山到牛山坞到排门山,原本就稀疏的山上越来越难见到绿色树木。当然,封山育林的政策我们也懂,也不是故意去破坏,而是生活所迫啊,燃料的唯一性是那时人们的无奈之举。想想也真是,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获取更多一些能源吗?生活不易啊。后来又有了伴随鼻涕眼泪的“煤票”,那是另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 如今,“柴票”年代早已过去,燃料的多样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柴火”的依赖,人们更多地是选择清洁能源,甚至天然气也成了人们的选择。连没有文化的老母亲也会使用电磁炉了,手指一摁,比烧柴生火不知方便了多少,环保了多少,谁还会上山砍柴?前些天,我看到一个地方有不少丢弃的废木料,或许是装修剩下的,但作为垃圾统统扔掉,心里总有些感慨,那可都是些上好的燃料啊!但话又说回来,人们有了新的能源,不烧柴火了,留着又有何用?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家乡又有了郁郁葱葱的山林,引得无数游客奔“大氧吧”而来。那一座座“绿色银行”让我们拥有“生态宜居”的美名而骄傲。我感悟到,绿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咬定青山不放松”也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应该增强保护绿色生态意识。试想,假如没有家乡的青山绿水,哪来的潇洒桐庐?哪来的花园城市? |
原标题: “柴票”的记忆 |
作者:■ 李庆钢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