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研究(七)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3月14日 07:39:32 星期四 |
【注】《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的主编吴战垒在该书《柳永》的简介中言:“毛泽东重视柳永的词。毛泽东说自己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的故居书房里有一本《乐章集》,在这本专集和《词综》里,毛泽东圈画过柳永的三十五首词,有的词是反复圈画过的。”并在《满江红桐川》(三首)词后。附注(1)“毛泽东曾多次圈点这三首词”。至于他的故居书房里的一本《乐章集》是何种版本,该书主编未曾说明。笔者根据2007年第4次印刷·1994年成书《乐章集》(薛瑞生校注)有关考证论述,认定那一本《乐章集》应是清·光绪年间金陵(今南京)吴重喜刊刻缪荃孙校记、又吸收附载了吴兴陸纯伯宋本目录的新刻本。也是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毛斧季校)本、吴重喜《山左人词缪荃孙校》本、朱祖谋《疆村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本等四种版本中,唯一将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冠以“桐川”词题的版本。 《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主编吴战垒在该书“前言”说:“可以窥见毛泽东的诗学观点审美兴趣,欣赏方式乃至某种独特的审美心态”,“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独特眼光,却常常由此反映出来”。笔者从所言“圈划过柳永的三十五首词”。亲自审处柳永的《满江红》词,并将《满江红》“暮雨初收”、“访雨寻云”、“万恨千愁”三首统统冠以“桐川”为词题。如此科学研究柳永和柳词。应是从宋到今,前无古人当代仅有的创举和范例,令我衷心钦佩和认真学习。下边,拟参考薛瑞生《乐章集校注》的相关笺注对《满江红·桐川》(三首)之一作读解后记: 《满江红·桐川》(三首)之一的写作年限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仲夏。这是赵祯亲政前最后一次进士考试。柳永又一次省试魁甲临轩黜落。柳永悄悄地离开汴京的风尘知己,回武夷山五夫里归隐,待赵祯亲政更新政局后再择出处。时柳永47岁。距他首次离家赴京已有二十七年之久。他返里途中,舟行经桐庐县桐江上游七里泷江口,夜泊严陵滩。写下这首名词《满江红·桐川》(三首)之一“暮雨初收”。据此,《湘山野录》所记之实,正足为凭。又据薛校本有关笺注,附考载,王粲不得志时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何曾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異心。”后为曹操所重,晚年从军。作《从军诗》五首其一云:“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以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柳永用仲宣典,盖意在说明刘太后在前朝真宗久病时秉政多年,仁宗朝,由于赵祯年少,作为太后又称制十一年,朝中大臣在科举制度,官吏制度实施中秉政不公。把自己被籍糟得如此落泊。期冀家属和亲邻的谅解和同情。待一朝仁宗亲政,就是自己时来运转之时了。吴刻缪校本《满江红》词末的“归去来,一曲仲宣楼,从军乐。”是说柳永既用仲宣《登楼赋》怀土恋乡之意,又用仲宣《从军诗》期盼明君及早亲政济世之旨,届时,自己定会一鸣惊人,金榜题名。薛校本《乐章集》的“附考”载唐圭璋《词学论丛柳永事迹考证》云:“可见范仲淹谪睦州时,已有柳永的《满江红》词流传民间。唐文又称柳永:“曾在睦州为人民作这首《满江红》祀神词”。这些皆足够证明《湘山野录》所载非诬,乃历史固有之事实。 从《满江红·桐川》(一)的意旨可知,柳永深知流落在社会下层失意词人命运谷底已到了黎明前的黑暗之际,不会太长了。自己必须走出浅斟低唱的秦楼楚馆花天酒地了。要奋发自强,调整心态,作好准备,迎接政治清明时代的到来。并在同时同地,撰写了《满江红·桐川》之(二)与(三),希望回乡后能够得到妻儿亲戚,邻里朋友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谅解。 依次,解读《满江红·桐川》之(二)。首先要认识柳永拥有专业词人生活历练体验的,深知专业词人与歌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和特点是怎样的。从那首《鹤冲天》词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左右大臣,秉政的刘皇后(并在仁宗朝称制十一年的刘太后),堵死柳永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宦之途的门坎。逼使他成了专业词人。而后来仁宗皇帝“通情达理”地指导柳永专心致志填词,以使其真正地做到以“浮名”换“浅斟低唱”。(见《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80页)。柳永终于从王粲那首《从军诗》悟出了玄机。自己以青春、功名换得“浅斟低唱”,“依红偎翠,眠花宿柳”是真宗不禁,仁宗嘉许的。《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260页《再版后记》称“而学界外,人们看到“歌妓”两字时,更将其与当今社会的某种女子族群联系在一起。……一定要让今天的人们知道此女子不同于彼女子。”更何况能够与柳永接触交往者,更是北宋歌妓族群中的皎皎者。 (未完待续) |
原标题: 柳永研究(七) |
作者:孙显明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