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除夕夜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2月01日 08:32:43 星期五 |
中国传统中的最大节日——“年”越来越近了,记得小时候,我们可是从下半年开始就扳着手指盼望过年的。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光流逝,如今我已步入耄耋之年。然而,小时候过年时父母忙碌的身影,香喷喷的年夜饭,手揣压岁钱时喜滋滋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从腊月二十四日起,母亲按习俗大清早送走“灶爷”后,便开始打扫屋子,全家动手把屋里屋外扫得一尘不染。紧接着开始张罗年货,年货都是有寓意的,裹粽子,寓意总好;包米馃,寓意团圆;舂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做炒米糕,寓意甜甜蜜蜜。年货都讲究一个“吉祥”,一家人为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好不容易盼到大年三十,早晨,母亲在一间小屋里生起了火炉,让我们轮流洗澡,换上新衣,并再三叮嘱:“从今天起要说吉利话,不许吵架、不得哭鼻子。”那时还没有电灯,照明用的灯是煤油灯。为了省钱,平时母亲不到天黑是不点灯的。可到了大年三十,天还亮着呢,母亲早早地在里里外外都点亮灯,整个家里都是亮堂堂的,说是亮堂是来年好兆头的象征。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在这之前,按习俗要作“年福”,这事完全由父亲一人主持,任何女人不得插手,就像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所描述的一样。父亲将祭祀用的祭品一样不缺地摆在堂前中央的八仙桌上,然后点燃香烛,接着拉着我们祭拜,祈福保平安。 祭拜完毕,便开始吃年夜饭。父亲先关好大门,母亲又一次提醒我们,新年里要说好话,她拿出毛纸(以前上厕所用的手纸)将我们姐弟三人的嘴揩一下,意思是小孩百无禁忌,然后合家欢饮。我们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听母亲介绍满桌的菜肴,原来一桌菜肴也是有寓意的:鲞鱼炖肉寓意有想头;圆子寓意团圆;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看着我们有滋有味的吃相,母亲仍不忘交待:桌上的鱼和肉圆不许吃,要留到正月半吃。年三十的饭也烧得比平时多,余下的饭盛在淘箩里,上面放上年糕,存放着来年吃,这些都是“年年有余”之意。 年夜饭之后,是我们最期待的事——分发压岁钱,每人一份,归我们自己保管和支配。不过,新年里拜年收来的压岁钱要全部上交给父母。 大年夜,让我最好奇的是,往日母亲最讨厌老鼠,可到了这晚,她却盛一大碗白米饭,还夹上肉呀什么的,放在老鼠常出入的地方。我问母亲这是为什么。她说:“自古传下来的,大年夜是老鼠成亲夜,趁喜庆佳节施以恩惠,老鼠从此不会和我们作祟。”母亲又自嘲地说一句:简直如东郭先生……这让我很是不解,母亲既然知道老鼠不会“感恩”,为何还乐此不疲? 年夜饭完毕,碗筷收尽,父亲就在八仙桌上挥笔写春联。至今还记得书房门上的一幅春联:爆竹声声喜祝福,灯花闪闪迎春来。 大年三十要守岁,守岁有“增寿”之意。父辈们约好朋友围坐在火炉旁边嗑瓜子,边喝茶边聊家常。父亲爱好京戏,自拉自唱,我和弟弟提着自制的花篮灯,走街串巷地向来往的人展示我们的手艺。 人们常说,“年”是属于孩子们的。没错,过年时喜滋滋地偷吃炒米糕的是孩子们,年三十笑嘻嘻地数压岁钱的是孩子们,正月初一穿新衣、乐哈哈放鞭炮的也是孩子们…… 当年,还是小姑娘的我,也享受了这种种快乐。而如今,我已是子孙满堂,四代同堂,看着过年一个个开开心心的小辈们,不由又想起了童年的自己。 |
原标题: 儿时的除夕夜 |
作者:■ 戴世霖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