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理学鼻祖周敦颐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1月06日 08:06:11 星期日 |
日前,随民间文艺家协会去环溪“爱莲堂”采风,对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产生了浓厚兴趣。 周敦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农历五月初五(1017年),字茂叔,号濂溪。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终年57岁。谥号元,称元公。 周敦颐自幼好学,终身不怠,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晚年便定居于此,故后人又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 周敦颐从26岁开始,就进入仕途,做了30年的地方官,纵观其政治生涯,其官位并不显赫,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军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中,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位清官。后来黄庭坚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名,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周敦颐日常生活十分简朴,他在洪州(南昌)做官时,得过一场大病。好友去看望他,“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筐,钱不满百。”(《濂溪先生墓志铭》)又据记载:“先生平日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乃分司而归,妻子□粥或不给,旷达又不以为意。”这些评语,虽为溢美之辞,但也反映了周敦颐是一位光明、正直、清廉的官。 周敦颐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一面做官,一面潜心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他既是一个官员,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学大师。据《年谱》记载:他在林阳为县令时,“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与士大夫广为结交,“士之从学者甚众。”在主政邵州时,更是大开讲学之风。当时荆湖北路转运史孔延之在《邵州新迁学记》一文中赞颂他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 周敦颐一生中儒学著作颇多,流传于世的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等,据考证已佚失的著作还有《娘说》、《同人说》。在上述著作中,以《太极图说》、《易通》影响最大,这两部书集中体现了周敦颐所开创的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为理学之雏型,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核心的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鼻祖。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写了一篇文字优美、寓意深刻,至今仍被人们喜爱的文章《爱莲说》,文中所推崇的高尚情操和纯洁品德至今令人称赞,全文只有119个字。 周敦颐把莲之四德:香、净、柔软、可爱,成为儒家人性道德的标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留传千古的励志名言。 周敦颐为人,像莲一样高洁。他50岁时,写了一首诗寄给家乡族人: 老子生来骨性寒, 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 举著半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 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 为道春陵只一般。 |
原标题: 话说理学鼻祖周敦颐 |
作者:童水奎 网络编辑:陆一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