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有形与无形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8月23日 07:58:39 星期四 |
人生观有没有与天俱来的成分?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在中国就有了“性本善、性本恶”的命题。但是无论是赞成“性本善”还是赞成“性本恶”的,都认为后天对人的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都主张“以文化人”。宗教、教育、戏曲、音乐、美术等,不管它们产生的背景如何,但它们一经形成就变成了文化的一种有形形态,成为“化人”的平台和工具。 教育是“以文化人”中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文化形态。社会发展到现在,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国家还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纳入国民强制教育的范畴。教育对于“富国强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是铸造国民灵魂神圣的殿堂。因此有人把教育定义为“有组织的传播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先哲们历来提倡“教书育人”,认为教育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向人们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游学各国,一生颠沛流离,亲授七十二弟子,所传播的儒家学说大多是人生哲理。中国传统教育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是对“师从导师人格”的认知。社会历来对老师人品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可惜现在的一些学校并没有把这个应该继承的东西继承下来。 戏曲、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以及以后应运而生的影视、网络传播当然更是文化。他们是在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正确的东西、先进的东西、善良的东西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人们,让人们在欢愉(或悲伤)中获得感悟,受到启发,从而让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所以,戏曲在古代曾经被称之为“高台教化”。我曾经在龙应台的散文里,深深的感悟到戏曲的魅力和力量。她说北京京剧团在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时,陪她的老父亲(一位八十多岁的大陆籍台湾老兵)去看戏。当演到杨延辉与阔别多年的老母亲(佘老太君)战前相见,四郎含泪唱道:“千拜万拜,赎不回儿的罪……”那悲凉的唱腔,把四郎母子分离,为儿不能尽孝的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时龙应台突然发现她的父亲已经泪如雨下,而周围的老人们更是唏嘘不已。龙应台深深感到,这些老人们是把自己的经历与舞台的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他们在为1949年的分离而流泪。舞台表演勾起了他们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情愫。 说到小说,小时候听到过这么一句话:“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女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名列我国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为什么有此“三不读”呢?据说是因为:老了读《三国演义》太奸猾,少读《水浒》想造反,女孩看《红楼梦》要早恋。我们不必去分析这个说法的对与错,但这“三不读”反映了人们对小说潜移默化功能的认定。在我们那个年代,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和《卓娅于舒拉》等,那可是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美术以色彩和构图感染我们的视觉,舞蹈以肢体语言和节奏打动我们的灵魂,音乐以音符和旋律感染我们的心灵。它们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良知。当一曲《春江花夜月》从古筝里静静的流淌出来,当你欣赏杨丽萍婀娜多姿的《孔雀》慢慢起舞,当你看到齐白石老人画笔下的鱼虾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你的心灵就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善良。 文化以有形的形态存在,又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这就是我要说的文化之有形与无形。 |
原标题: 文化的有形与无形 |
作者:林伊南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