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赋杂记》有感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2月08日 08:57:36 星期三 |
昨天,文友申屠时荣先生把他的新作《闲赋杂记》文集托人送到了我手里,书页翻开,那满是亲切感的墨香扑面而来,掩卷回味,我的心潮激动不已。申屠时荣先生仅比我年长3岁,但他写作时间要比我长数十年,因此说论年纪、论写作经验他都是我的大哥大。 我知道申屠时荣先生的写作功底很不错,他勤勉刻苦,近年来发表了不少好文章,这次结集成书,实乃一件幸事。申屠时荣先生为桐庐的文化事业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与胞兄申屠丹荣先生合编岀版的那本《富春江文集》,就是一本为桐庐百姓所欣赏的书。我与他的相识恐怕也是在这本《富春江文集》的书上吧! 当然,由于我们都是县作协会员,在一起活动次数多了后,相互间也就熟悉了。当年读《富春江文集》一书时,我就钦佩他们申屠兄弟能在如此浩瀚的文献中,把具有二千多年历史跨越的有关桐庐珍贵文化收集起来,并合编成册,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都说桐庐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历朝历代,多少人在桐庐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美文和墨迹,这是我们桐庐人的一笔巨大文化财富。我想利用这笔财富还得靠有心人去挖掘、去整理才是,而申屠丹荣与申屠时荣兄弟就是这样的有心人。这些年来,他们为挖掘、整理桐庐这笔文化财富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 现在申屠时荣先生《闲赋杂记》岀版了,我们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时荣先生又搜集了不少名人在桐庐的足迹、墨迹故事。因此,此文集可以说也是为《富春江文集》做了件拾遗补缺的工作。看了申屠时荣先生《闲赋杂记》的文集,每当掩卷之余我都会深感启发,这个遗、这个缺,确实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去拾、去补的。我与申屠时荣先生属于同时代的人,在书中他用不同视角所记录的一个个桐庐风物故事,娓娓道来,我深感与那些景与物、那些人与事似曾相识,使我把当年所见过的东西一一再度出现在眼前。 《闲赋杂记》一书,我认为时荣先生是用情、用心去写成的。我们同是富春山水养育的人,我能从他的一篇篇富春山水文章中感悟岀有他一股浓浓的情在里面;还有那些回忆亲友的文章,更是一篇篇牵动着他的丝丝情感,这其中有母子情、同学情、师生情、同事情等等;而书中很多篇幅的怀旧情结文章,更是用心、用情去描写的。因为,有些事或物可能存世有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但它不早不迟地统统在我和时荣先生这代人的身边给慢慢地消失了,而这些东西往往对我们这代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非常值得我们去怀念。比如我在央视看到的一期节目,说是南京考古发现了孙吴大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文物我十分眼熟,那是一件瓷器牛车,这牛车可以说同我儿时所见的真牛车是一模一样的,说明牛车至少在1700多年前就有了,但偏偏就在我们这代人中消失了。当然,我们这代人眼前消失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如书中所讲述的洗草撩毛纸;比如舂米的石臼等等,而且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有的还富有很深的文化內涵。 《闲赋杂记》序二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老师所写。陆老师在文中提到了我,我很是激动。感激陆老师离开桐庐这么多年了,还一直记着我,我之所以能步入文坛,与他当年在桐庐时对我的携扶是分不开的。陆春祥老师在《闲赋杂记》序中写上这么一段话,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我会努力的。 申屠时荣《闲赋杂记》文集的出版,为桐庐文坛又增添了一朵绚丽的浪花,但愿我辈不要辜负了这片生我养我的沃土,不要辜负了文化建设这大好春光,我也期盼桐庐的文人雅士们有更多的好作品面世。 这里我写了一些掩卷之后激动的话,之所以激动,大概是因为申屠时荣文章的生活感受与我感同身受吧,也许是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吧,只是我写不出来罢了。 |
原标题: 读《闲赋杂记》有感 |
作者:许马尔 网络编辑:顾伟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