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赛群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现场。 |
电影、电视有著名的“百花”和“金鹰”奖,“梅花”、“荷花”奖是戏曲和舞蹈的最高荣誉,与之齐名的全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是“山花奖”。2012年新年伊始,桐庐文艺界传来捷报,我县第一个“山花奖”得主诞生了…… 新年的海口市,处处洋溢着欢乐。这个气候宜人,空气中夹杂着热带海水味的岛屿城市,这几天,正因举办一个全国性的盛会而倍增喜气。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当地的省歌舞剧院隆重举行。
1月5日晚,全国各地的数百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和近千名观众齐聚一堂,现场热情爆满。21:00,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信息传媒中心记者,以新故事《钓鱼场上的奇遇》获得本届民间文学作品“山花奖”的方赛群女士走上领奖台,从颁奖嘉宾手里接过了金色的奖杯和大红证书……
这一被历史定格的时刻,于方赛群而言,是对自己数十年笔耕不辍的一个总结,是对组织及恩师悉心培养的一张答卷,是对父老乡亲殷切期望的一份“交待”……
问鼎“山花”喜折桂
钓鱼场上,两个“贵族学校”的学生,正在攀比谁更有派头,见一个雇了“渔童”背钓竿,另一个便叫来家里的保姆搞“豪华烧烤”,结果却发现辛苦赶来的保姆竟然是对手的母亲。于是“贵族”的假冒身份当即露馅,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打工的“渔童”才是真正的富豪之子……
这是方赛群获奖新故事《钓鱼场上的奇遇》的主要情节。故事中的“保姆”是一位“单身妈妈”,为了供儿子上“贵族学校”,卖掉了房子和值钱的家当,自己外出帮佣挣钱;而故事中“渔童”的爸爸实际上非常富有,是提供贫困生免费就学的“宏志学校”的创办人。他为了不让儿子沦为不思进取的“富二代”,选择让儿子进“宏志班”就读……
都是“望子成龙”,都是“天下父母心”,可故事中两位家长的做法截然不同,引人深思。钓鱼场上的这一场“奇遇”,碰撞出了当代家长在教育子女观念上的“火花”,也让作者方赛群一举摘得中国民间文艺的这朵灿烂“山花”。
方赛群创作这个故事,最早的构思源于一位母亲的真实遭遇。为了择校,这位“单身妈妈”,毅然卖掉自己仅有的住房,不惜自己租住简陋的房子,她的目标就是让儿子能进省城最好的学校读书。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儿子在学校读书没用心,却学会了攀比摆阔,不断向母亲要钱,不知感恩不懂孝顺。本来想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希望他以后有出息,可是却换来这样的效果……这位母亲撕心裂肺地哭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正是这位伤心母亲振聋发聩的“天问”,触发了方赛群的创作灵感,更引起了她对当前培养教育子女问题的深入思考:父母再爱孩子,也不能设计他们的人生;只有在“立德”上多投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让孩子成为真正健康有用的人才!为了让更多的父母明白个中道理,也为了避免别的家庭重蹈覆辙,方赛群开始酝酿创作《钓鱼场上的奇遇》。
2009年下半年,上海《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等老师应邀来桐庐参加故事沙龙活动。座谈会上,方赛群介绍了这个故事的构思,得到了《故事会》老师们的一致肯定:主题深刻,教育意义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同志,更是纷纷给她提意见、出点子。2010年初,《钓鱼场上的奇遇》“出炉”,次年4月在《故事会》上发表。
方赛群说,这个故事不仅是她个人努力的结晶,同时更蕴含着集体的智慧。
缘来已久创故事
祖籍金华的方赛群与桐庐故事“结缘”,颇具故事的“传奇”色彩。
1992年,36岁的方赛群正经营着一个养鸡场,生意不错,日子也过得还滋润。年轻时经历过曲折的她,对眼下平静的生活感到非常满足。本以为日子会这样继续,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9月份的一天,电视上播放的一则《征文启事》引起了方赛群的注意,那是县文联关于在全县开展诗歌、小说、故事等的比赛通知。
生活似乎在冥冥中有着机缘安排,不经意间看到的这则启事,却激起了方赛群心底的创作冲动。
当晚,她找出久违的笔动手了,她写的是一篇反映幼儿老师题材的小说。尽管学历不高,但出身书香门第的她,自小爱好读书写作。不过,眼下,养鸡锄地的手,拿起笔来似有“千斤重”……那晚,养鸡场的窝棚里灯光一直亮到很晚,方赛群写得非常投入、动情……
第二天,她专门起个大早,带着稿件一路打听,找到了当时位于县城迎宾路上的县文联。虽说稿子就在手里,但面对文联的大门,她怎么也不敢走进这座她心目中的 “大雅之堂”。于是,她一字不落地抄下门牌号码,然后特意把稿子从邮局寄出。
养鸡场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稿子寄出后,她也就把这事搁到了一边。然而,一个月后,她接到了县文联的通知,原来她投稿的小说《妈妈的影集》获奖了。机会再次眷顾,在获奖大会上,方赛群认识了“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这位当时大名鼎鼎的故事界前辈,后来成为她故事创作的启蒙人、指路人,也是她工作和生活中最敬重的恩师和长辈。
当时,对方赛群这位突然“冒”出来的新作者,在场的人都知之甚少。然而她一发言,独到的见地,深刻的思想,即刻hold住了全场。特别是吴文昶老师,更是慧眼识珠,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甚至当时有点土气的新作者,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了解方赛群的往事后,吴老师对她说了一句话:“坎坷的经历也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小方,你应该拿起笔来!”
从此,吴文昶老师不断鼓励方赛群,同时对她悉心辅导。也从这个时候起,方赛群开始正式写故事。她把自己多年的思考融入笔下,创作的第一个故事《山村轶事》获得了浙江省新故事创作一等奖,这让她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
在当时县文联主席朱芝云的推荐下,方赛群到县文联从事文艺创作。为了写故事,她放弃了到外地发展其他事业的机会。1993年她和余杭的故事作者丰国需,双双成为吴文昶先生的“关门弟子”。杭州市文联和桐庐县文联,还为他们举行了“拜师会”,这在文艺界传为佳话。
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方赛群一口气创作并发表了数万字的故事作品。先后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故事见诸全国各大故事刊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
她的代表作《谁是领头人》获得省、市、县新故事创作一等奖,《故事会》短篇故事大奖赛二等奖,该故事还入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改革开放20年最受欢迎的99则故事》一书。她的《小恐龙的故事》2004年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新作大赛创作二等奖。她创作的新故事《让老鼠说话》2009年获浙江省新故事创作大赛二等奖的同时,又在“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川沙杯’长三角地区故事邀请赛上,获创作银奖。
看方赛群的故事,你能看到人间的真善美。她描写和歌颂的那些质朴而美丽的心灵,感人至深。如《两代恩怨》中的雪倩、《母爱无涯》中的秀芹、《心心相印》中的琴琴,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方赛群的故事,你会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如表现对质朴情感呼唤的《山村轶事》、对社会贪腐现象进行鞭笞的《背叛》等都是这类题材。
妙手著文做新闻
方赛群在采访 |
1994年9月,在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部长陆安玉力荐下,方赛群被特招进桐庐报社成为一名记者,从此得到一方更大的发展空间。记者,是她第一份正式的职业,也是她最珍惜的一份工作。 从事综合要求更高的新闻行业,方赛群经历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有人把记者比作行者,形容他们总是奔波在采访的路上,行色匆匆,非常辛苦,方赛群甘做这样不辞辛劳的行者。入行之初,她靠两条腿和一辆自行车,到过县城的每个角落,即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都曾有过她的身影。尽管是单位里年纪最长的记者,当时还担任记者部主任的职务,但她在完成单位新闻报道策划工作的同时,仍然做到出稿量多质优。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经历过坎坷,她也能保持纯正的心态,始终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用手中的一杆笔,弘扬主旋律,无愧于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的职责。二十年来,方赛群写下的新闻作品数不胜数,更有《解读沉寂的鞋乡》——“罗山皮鞋缘何遭重创”系列报道、《一位大山一样质朴的好干部》、《农家父女骑摩托车万里寻访红色记忆》、《石亚明用心书写警察情义》等优秀作品分别在国家、省市级评选中获奖。
1999年,方赛群当选为政协桐庐县第五届委员,以后一直连任第六届、七届。因工作突出,方赛群先后被评为县政协“双好”委员,杭州市“三八”红旗手,曾获杭州市新闻奖(人物奖)提名奖。
“山花”香自苦寒来,在新闻领域这方磨砺人的热土上,方赛群从一个普通的妇女终于蜕变成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而数十年的记者生涯,更为她今天获得文艺界的最高荣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方赛群常说,故事和新闻,如她的左右手,两者不能割舍。她痴迷故事创作,更热爱新闻事业。把两者完美和谐结合,是她引以为豪的成果和乐趣。
为此,她尝试把故事与新闻进行“嫁接”,用故事的笔调写新闻,使新闻更通俗好看。2007年4月开始,《今日桐庐》推出了由她主持的“新闻说事”栏目。以“励志”和“扬善”为主旨,方赛群发挥其故事的特长“说”新闻,奉献给读者一大批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该栏目推出以来共刊发了近500余个新闻故事。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寻访红军足迹》、反映普通百姓爱国情感的《烈士纪念碑上的红色恋人》等一批新闻故事,大受读者追捧的同时,也受到同行及上级媒体的肯定,许多稿件还被其他媒体转载。“新闻说事”也成为《今日桐庐》的名牌栏目。
而让方赛群倍感欣慰的是,历任报社领导,对她的故事创作十分支持。用报纸宣传故事,也成了“近水楼台”。她的中篇故事《妈妈和她心中的儿子》、《母爱无涯》先后在报纸上连载,其他故事作品也先后在报纸上刊登。
2011年,方赛群开始负责《今日桐庐》“春江儿女”栏目组稿的重要任务。一年来,她先后对有突出贡献的桐庐籍著名人士进行了采访报道。如参与制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徐必寿、中国古桥梁专家罗关洲、浙大经济学院教授吴梦蛟、著名国学家吴光等。为了写好写活这一篇篇重量级的稿子,她坚持亲赴绍兴、镇江等地与采访对象见面,深入采访,然后成稿,付出极大的心血,对此,她只有两个字:“值得。”
忠肝义胆写人生
2002年的春节,对方赛群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恩师吴文昶的去世,她痛感失去亲人的悲伤;同时让她深深自责的是,与恩师的期望相比,与桐庐故事发展的需要相比,自己的故事创作仍然太少太少,对故事事业的贡献太少太少……
她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她曾比喻自己是平凡如泥的火药,须“引爆”才能发出光和热,她把自己的点滴成长都归功于提携她的恩师、培养她的领导以及支持她的读者。她永远记得恩师弥留之际对她和师兄不舍的眼神,饱含着对他们的鼓励和对故事事业的期望。她更是一个有担当有交待的人,时刻铭记自己曾对恩师许下的承诺,铭记自己对桐庐故事的责任……
这些情结,缠绕了她多年,也激励她奋斗多年。今天,终于迎来桐庐故事“花”压群芳,以及她作为桐庐“山花奖”“第一人”的实至名归。
在方赛群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班人的努力和领导下,桐庐故事事业蒸蒸日上,演讲和创作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小故事大王选拔赛从未间断,影响深远;故事创作后继有人,不断有会员的故事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
方赛群创作故事的脚步也从没有停止过,新的作品不断问世。2003年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方赛群故事集》面世。过了多年,由她牵头发起,桐庐、余杭两地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全国征稿,同时得到县文联的大力支持,《我与“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的故事》一书由西冷印社出版发行……
“记者的笔下有温度,可以温暖很多人”,方赛群从自己对记者生涯的感悟中,找到了回报社会的方式。她在用手中的笔“励志”和“扬善”的同时,积极身体力行。她关注贫困学生,报道困难群众,更为他们“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渡难关,树信心。2007年暑期,县信息传媒中心与县工商联在“新闻说事”联合推出了《圆梦爱心桥》栏目,方赛群发表有关“寒门学子”的连续报道20余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筹款20多万元,资助十多位贫困生继续学业。同时,由于她为人热心,很多读者都愿意跟她交朋友。而对素不相识的读者找她帮忙,她也尽量有求必应,尽力而为。
笔耕二十年,如今早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方赛群,仍然活跃在新闻和故事的舞台上。她说,工作可以退休,但写作永远不会停止。
对方赛群来说,荣誉已成过去,新的计划和宏图已经在心中划定。她决心为桐庐成为“故事之乡”而不懈努力,她将仍然为她钟爱的新闻事业笔耕不止。
她相信,桐庐的民间艺术事业前景灿烂;她相信,桐庐的民间艺术界,一定会有“山花”烂漫之时。
记者感言—— 坚守的力量 |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二十年脱胎换骨的嬗变,在方赛群身上凸显的是一种坚持和坚守。这种坚持须用汗水甚至泪水做支撑,也许有人觉得记者的职业很风光,获奖更光彩。其实平时更多的是辛苦。加夜班,“爬格子”,不仅需要专心,更要耐得住寂寞。一名称职的记者,不浮不躁;一名优秀的记者,愈久弥坚。因此,他们的付出更大更多。
始终不渝坚守自己心灵的明灯,生命的诺亚方舟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市场经济的当下,在以金钱为重的人眼里,方赛群的这种执着似乎有点傻。不错,无论故事创作还是新闻写作,都不能让她大富。比起很多人,记者在物质上得到的并不多,甚至太少。但是,因为新闻,我们变得充实,因为新闻,我们成为精神世界的强者。走进方赛群的内心,你会发现,故事创作和新闻事业,主宰了她的喜怒哀乐,成为她的毕生追求。这种内心的坚守,使得她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不计得失,污泥不惧、保持本色;更是这种内心的坚守,也使她“守得云开见日出”,最终收获“山花”绽放的幸福。
美丽的心灵,在于知恩感恩报恩,这是一种美德。当它成为一种责任、一种意念的时候,它就是最强大的动力,可以创造奇迹。方赛群很幸运,从一个普通人,成为故事创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她对恩师,对社会充满感激,感恩报恩是她最大的力量源泉,鼓励和鞭策她一刻也不停下奋斗的脚步。
因果有缘,做事为人,成功与失败都有原因。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创业的征途中,我们唯有坚持、再坚持。
|
原标题: 方赛群 山花香自苦寒来 |
作者:周小莉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