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1月07日 08:48:10 星期六 |
写在开栏 今天,我们全新推出的“人文桐庐”专版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展示桐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社会风尚,让桐庐人“知我桐庐、爱我桐庐”,打造桐庐先进文化建设的前沿平台。这是我们“人文桐庐”版块确定的宗旨与目标。 数千年的历史延续,为桐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等待我们去挖掘与领略,这正是桐庐这方水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传承。让每一个桐庐人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并进而寻根溯源,产生绿叶对根的情意,更加爱自己的家乡——吾爱吾土,以此与所有读者共勉。 ![]() 河流是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所以很多河流也就被称为“母亲河”。富春江就是这样一条滋润着桐庐大地的“母亲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述的富春江。的确,这蜿蜒而下、迤逦行来的富春江带给人们一种美丽的震撼。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众多风流人物在富春江畔流连的原因,而他们与富春江的故事,犹如同一颗颗明珠,点缀在玉带般的富春江上,将她装饰得更为引人入胜。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我们的母亲河,去发掘、了解富春江上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 扬帆七里跃龙门 富春江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我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而富春江上最美丽的一段莫过于桐庐境内芦茨溪口以上的全长22公里的富春江小三峡了。其中从七里泷口到严子陵钓台为“龙门峡”,长约4公里。因为这里滩险流急,行船难以牵挽,快慢要看风力,故有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也因此,这里的“七里扬帆”成为了严陵八景之一。夏日置身峡中,阴翳迷蒙,凉气袭人。雨后天霁,群山飞瀑如练,蔚为奇观。 关于七里扬帆,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这一片水域江面水稳,渔歌声声,不仅是渔民捕鱼的好地方,也是船筏运输最繁忙的水上交通线。不料有一天,江面出现妖孽作祟,狂风大作,自上而下的江水逆流回旋,无数的船只被波浪掀翻。从此,一年复一年,不知有多少船只在这里翻身,多少人在这里葬身鱼腹。后来有一天,龙虎山的张天师途经此地,听说有妖作怪,便手握斩妖剑直奔江边。他凝目一望,果见一条青龙在江中翻腾戏闹,于是登上一叶小船直向江心驰去。张天师稳立船头,铜眼圆睁,刷地抽出斩妖剑向青龙头上劈去。随着一声哀鸣,青龙被镇住了。它苦苦哀求张天师饶命。张天师说:“用你腹中的风,每天把下游的船送往上游,来赎回你的罪过。”青龙满口答应。从那以后,每当富春江下游的船只到了七里泷口,就可以息篙、收纤,扯起风帆,而青龙一见白色的风帆,就会吹起风来,龙口风一吹,船便像离弦的箭一般向上游驶去。后人便把这奇丽的景致称为“七里扬帆”。而这七里扬帆的第一峡也就叫做龙门峡了。这固然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却与现实中的美景交相辉映。 从七里泷口进入“天开一线,形若一门”的富春江小三峡,这峡谷,峡中有峡,景中套景;这江水,宝石般蓝得发亮,翡翠样绿得碧透,像一匹巨大的绿色锦缎绵延不断地汩汩流过;这青山,峰逶叠嶂,奇树悬生,猿啼蝉唱,每当骤雨初过,四壁翠岗飞瀑奔泻,犹如万丈匹练悬挂锦屏之上。公元5-6世纪的一天,这样的美景吸引了南朝梁著名骈文家吴均。他泛轻舟从上游漂流而下,一路的猿啼鸟鸣,波光水色让他沉浸其中,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写给了朋友朱元思。短短的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在这封信中,吴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以“从流飘荡”的视觉,将一幅山水写意中特色鲜明的景物、明朗洒脱的画意尽展无疑。在留下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关于富春江最早的文学写真。 ![]() 桐君留下药祖名 说到“桐庐”这个名字的由来,人们都会想到桐君老人的故事。这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物成为了桐庐的肇始。至今,县城分水江与富春江汇合之处,仍有桐君山屹立,默默地向来来去去的人们述说着过往的历史。 “药祖圣地”桐君山位于富春江、天目溪汇合处,兀立江边,与桐庐县城仅一水之隔。这里背后是深谷和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原野如绣;脚底下就是滔滔大江,地势既险又美。此山两水交带,一峰突兀,如翠玉浮水,故有“小金山”、“浮玉山”之称。桐君山、白塔,江山胜景见之者难忘。 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事,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桐君也是中国有文化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南梁陶弘景的《本草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都记载:桐君,黄帝时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著有《桐君采药录》。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为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后人经过考证,认为桐君确有其人。他是黄帝时人,距今已4000多年了,著有《桐君采药录》,是我国医药史上卓有成效的中医药学家。《隋书》、《旧唐书》、《本草序》、《本草纲目》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都有对桐君的记载。 桐君山由于风景秀丽,曾经吸引过多位名人前来观赏游玩。清末梁启超称之为“峨眉角”,而康有为则誉之“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而今这里成为了富春江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明珠。 白云深处有人家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幅旷世杰作,从1350年诞生之日起,一个遥远而充满传奇的故事便走进了历史。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可考的只有7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可有谁知道,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墨缘情愫,始于游览严子陵钓台对面的芦茨湾。1348年春天,79岁的黄公望与友人一起溯江而上游览美丽的富春江,不觉到了方干故里芦茨湾,不禁逸兴大发。这里的山水,明秀中透着幽趣,清丽中饱含灵动。更何况,这里有严子陵钓台。终生不仕的严子陵,无疑是元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象征。同行的师兄无用师感叹富春山水之奇秀,请黄公望将这一带的美丽景色画下来。此话正合黄公望的心意,他便打开包裹,铺好纸卷,将白天看到的景色凭落入画中。起初,他并没有刻意去画,只是在闲暇之时画上几笔。因一直在外游览山水,此画一直没画好。后来,他特地将画卷放进随身携带的行囊中,早晚有空就接着画,终于在他82岁时完成这幅不朽名画。 这里的秀丽风景不仅吸引了黄公望,早孕育出了著名的晚唐诗人方干。方干,字雄飞,睦州人,是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的诗人,人称“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著有《玄英集》。方干虽然自己不第,但令桐庐人骄傲的是,仅在宋代这里就出了方姓族人18位进士。有文字记载最后一位是方干十三世孙,时为宋理宗淳祐十年。 方干身后的几百年,北宋年间,桐庐又迎来了一代名人范仲淹。他谪守睦州虽只近一年时间,却与桐庐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吟咏桐庐的诗数十首之多;又在严子陵钓台脚下修建祠堂,并撰写了千古名篇《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1034年,严先生祠堂修建毕,范公前来察看,后又登上钓台。正当他兴致勃勃地面江赏景时,突然望见远处群峰绝壁下,白云冉冉、水碧山青,便问随从,那是何处。当被告知那是唐处士方干故里时,他想起了留下千古名句“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的诗人方干,欣然前往探访。来到方干故里,他看到方干的后裔们多儒服,勤诗书,并得知近年已有其八世孙方楷得中进士科名而荣归故里,即挥毫写了《留题方干处士旧居》一首,以示对方干的赞颂。他又特意为方楷题诗《赠方秀才(楷)》,以表对方干远孙的激励。随后,范公还请画师把方干的像画在严子陵祠东面的墙壁上,和严先生一起供后人祭祀,可见在范公的心目中对方干这位怀才不遇的处士的敬重之情。数月之后,范仲淹移守苏州,离别前又激起对两位先贤名士的怀恋之情。在凭吊了严子陵钓台后,又乘小舟重访方干故里,并在方干故居里留宿了一夜。这次再访,给范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以致在他到任苏州后仍难以忘怀,并赋诗《宿方干处士旧居》一首,表达对此的无限留恋。 此后,方干故里雅称“白云村”、“白云源”,名人雅士前来探访的日渐增多,而今更成了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 羊裘垂钓留高风 富春江的名字,最早是与一位隐士联系在一起的。 他就是严光,也就是人们所称的严子陵。严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严子陵在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公元8年,王莽称帝,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刘秀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而严子陵当时却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而他隐居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富春江畔严子陵钓台所在地。“归卧空山钓碧游”,这一“隐”就隐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也留下了一个传承千载的古迹。 后来,刘秀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他登基后,到处寻找严子陵。得知严子陵披着羊裘隐居在富春江畔钓鱼,刘秀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还亲自致书。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才终于来到洛阳。但严子陵每天只是睡大觉,甚至当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当刘秀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隐居于富春山下。 到了北宋时,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在桐庐富春江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 如今故人驾鹤西去,只留下钓台面对着这千古江流。不过围绕钓台的传说却愈加扑朔,为严子陵归隐之处抹上了更多旖旎的色彩,如“酒泉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当年,钓台脚下有一凉亭,凉亭西边有一口井,冬天冒热气,夏天阴凉刺骨,凉亭上有一老婆子,靠此水卖大碗茶为业,供过路客人及纤夫解渴,一天下来,也能混过温饱。一天,有一客商模样的人路过此亭,坐下喝茶,问老婆子:“何不备些酒菜供人解乏?”老婆子说:“我只能捡柴烧茶,哪有本钱备酒菜?”客商说:“有现成的上等好酒,只须弄点花生米、鱼干、小虾下酒就行。”说完客商就走了,第二天一早,老婆婆又去井里打水准备烧茶时,只闻一股酒香扑鼻,舀来一喝,真是天上仙酒,老婆婆从此就以井中之酒开起了酒店,生意十分红火。眨眼三年过去了,一天,当初的客商又来到凉亭上坐下喝酒,并问老婆婆还认得他否?老婆婆摇摇头说:“每天有上百客人来去,哪能记得客商你?”客商又问:“生意好否?”老婆婆答日:“马马虎虎,能混温饱。”又说:“这酒虽好,可惜没有酒糟,如果再有酒糟我能喂几头猪过年那才好!”客商听了一笑说:“还是天天卖你的大碗茶吧!”客人离开后,第二天,老婆婆又去酒泉准备打酒时,只见井里水清见底,没了酒味,老婆婆只好又开始了卖大碗茶,酒泉也再也没了酒香。后人传说这位神秘的客商就是八仙之中的吕洞宾。 ![]() 胡 军 摄 |
原标题: 富春江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
作者:杨露萌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