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溪归来香满衣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10月21日 08:20:18 星期五 |
刚刚离开“山清水秀居雅,鸟语花香神怡”的莪山畲族乡,又匆匆赶赴江南镇环溪村。路上,我还担心,游莪山已让我的审美处于饱和状态,环溪还能给我新的美感吗? 事后证明我这种想法多余了,环溪村是一个抓把泥土也能生出诗芽儿的地方。走近它,便无法忘怀。 环溪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南边不远处,有一座著名的天子岗山麓,说是当年孙权母亲点化儿子之处,后来这座山就叫天子岗。神奇的传说好似在告诉世人:天子岗一带,是天子母亲也喜欢的地方,怎么能不人杰地灵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阵阵的朗读声,从爱莲堂传出,爱莲书社的成员们用一场特殊的《爱莲说》朗诵大赛来纪念世界读书日,爱莲堂内百余名农民会员头顶烈日,眼含期待,聚集在一起,只为心中那个美丽的梦。他们中间,大多是白发长者,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手拄拐杖也要来参加这个盛会。走进村民家里,锄头铁锹等农具旁边,就放着翻得起毛边的《爱莲说》等书。62岁的周宝雪是村里有名的“书痴”,虽然腿脚不便,他还是一有空就往爱莲堂跑,给一大群孙辈说《东周列国传》故事、成语来历……像这样的说书会,成了环溪村的一次丰盛的文化盛宴。 说实话,我参加过不少大型的活动,但像今天这样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在我眼里,这是一道可遇不可求的人生风景,一道最朴素、最美丽的人生风景。这风景让人动容,让人心生几分敬意。 再不要说农民只会种地,再不要说农民只关注柴米油盐,环溪的农民挥得动锄头,又舞得起笔杆。诗、书、画本是高雅的艺术,这些高雅的艺术,与环溪的这帮农民结了缘。在环溪,你听不到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你看不到为生计发愁的沧桑表情。他们朴素的乡音,谈论的是诗、是书、是画,他们眼里放出的是对生活的希望之光。 走进爱莲堂,浓浓书香扑面而来。“崇文尚志”的匾额下,一幅幅清雅的荷花图令人神清气爽,图书室有3000多册公用图书,一排排图书下,不少村民捧着书看得入神,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诗、书、画作品。说是堂,其实只是几间普通的老房子,不一样的是,在这几间简陋的房子里,散发的是浓浓的墨香。人们一边谈论一边欣赏,那兴致、那表情,会让你觉得,环溪村人的骨子里,少了几分俗气,多了几分尊贵与高雅。“读书明理”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环溪人是朴素的,他们的朴素,让人生出一种亲切感。他们用粗瓷大碗喝水,他们悠然地抽着烟,你会觉得,那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原始之美,一种人类最本真的美。见到他们,你就像见到了隔壁大叔,抑或邻家姐妹,让人亲切,让人愉悦,让人心生几分浅浅的温暖。 环溪人是友善的。他们的友善,会用他们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爱莲堂里,我正忙着为这些农民读书人拍照,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大哥,将一杯白开水生硬地递到我手中,憨厚一笑便转身走开。一句话没说,却让我牢牢记住了他。我接过茶杯,没有觉得大哥的穿着不够整洁,没有觉得他的双手有些粗糙,只是觉得那玻璃杯里,盛的不是水,而是大哥最朴素、最单纯、最珍贵的一种情谊,叫人生出一种不可言说的小小感动。 村委的周主任是一位会读书的汉子,他的介绍也颇有诗的质感。我用惊异的目光将他打量再三,眼前这位朴实的农民领头人,竟有着“夜半灯下忙耕耘,奋起要追李清照”的决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周主任告诉我,环溪村要有自己的LG了,话语间透出几丝文气来,使我对眼前这位汉子倍加敬重。我轻轻地帮他整好衣领,与他合了影,互留了电话和通信方式,答应他照片洗出后,会连同我的随笔一同寄给他。临别前,周主任送我到车跟前,我紧紧握着他的手,把这些话重复再三,似一句需要兑现的诺言。车开动时,看着窗外的人们,手情不自禁地挥了又挥,突然觉得有几分留恋、几分不舍,突然觉得自己的心,与眼前这些农民竟是这般贴近! 环溪人又是很知道感恩的。他们把那些可圈可点的名字编在歌里,写在词里,牢牢记在心里。他们还把村委班子尊誉为传承祖训的擎旗人。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我仿佛看到那副写着“花木清香庭草绿,琴书雅趣画堂幽” 竹质对联正被人们一遍遍深情地吟诵…… 清清的环溪千年流淌,在环溪、在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代的集聚地,有着这样一批痴心于艺术的农民,他们把文明张扬到如此地步,美丽的环溪,不和谐才怪呢! 968年前,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感慨,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968年后再回味,似乎周夫子是多虑了。 环溪归来,染得一身墨香。 |
原标题: 环溪归来香满衣 |
作者:王天忠 网络编辑:皇甫肖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