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白与芦茨老土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8月19日 08:28:24 星期五 |
被誉为“农家乐”中的五星级饭店“芦茨土屋”的大院内,保存着已被拆除的老土屋的连带大门框的半垛墙,门额上写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山岚耸翠。边上落款也是四个字:李花白书。古墙悠悠,藤蔓幽幽,似在向人们叙述一个远去的故事…… 李花白何许人也?李花白,东阳市巍山镇古渊头村人,生前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著名的书画家,彩绘雕刻家,1925年生,1997年去世。李花白出生于书香世家,先祖李景莲,清代举人,曾任榆林府知府、陕西代布政使。祖父李三槐,晚清秀才。李花白自幼受家庭书香熏染,六岁作《百子图》,孩童神态各异,天趣浑成,被誉为“神童”。 “文痴必工,艺痴必良。”李花白一生痴迷于诗书画和雕刻彩绘艺术。早在青年时代,李花白就远近闻名,他当时对西洋画、中国画已有深入的研究,其水彩画技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解放前夕,他的国画《国色天香》参加东阳书画展览,获得第一名,当时的《东南日报》曾作报道,被誉为“青年才俊”。 李花白的一生属于诗书画, 他对艺术的追求到了痴迷的地步。由于家庭拮据,缺钱买纸,他就把一张纸当几张用:先写小字,再写大字;先画国画,后练书法;先用淡墨,后用浓墨;先写正面,后写反面,一张白纸最后被涂写得密不透风。上世纪70年代,一家五口经常吃不饱饭。一天,他的妻子从别人家里借了三斤玉米粉,准备晚饭做玉米糊。谁知,当天下午李花白瞒着妻子用一斤半玉米粉换来了两支毛笔。 李花白的书画艺术造诣颇深,尤擅小楷,被书法界同行誉为“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书写的小楷沈约诗《玄畅楼八咏》,现陈列于金华市的八咏楼,另一幅小楷骆宾王文《为徐敬业讨武檄》陈列于马来西亚骆宾王宗亲会。他的国画以写意梅兰竹菊著称,水墨兰花尤为精妙,寥寥数笔即见神韵,留白处挥毫题诗,人称他“诗书画印尽得风流”。他的国画作品被北京天安门城楼、日本大阪世界儿童文学馆等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收藏。1977年,浙江美术学院把他的作品列为教学参考用。1982年,李花白应邀前往浙江师范大学讲学,受到学子们的热烈欢迎。 李花白晚年致力彩绘雕刻艺术,他精心设计了鱼、龟、老鹰、猫头鹰、牛、马等动物造型彩雕,从单一的“彩木鸟”发展成广泛意义的“彩木雕”,李花白也就成了东阳彩雕的创始人之一。 李花白与桐庐又有何缘源?处于深山中的芦茨土屋为何要请远在东阳的李花白题字?1984年,芦茨村黄潮水造新房,请当时芦茨学校的朱校长找个名人在门额上题字,恰巧当时名声在外的李花白,受邀在桐庐,朱校长闻悉后便找到了李花白,把他引荐给了黄潮水。李花白便在新房的门额上题写了“山岚耸翠”四个大字。 说来也巧,桐庐籍的一代画坛宗师叶浅予那年刚好回桐庐,一天刚好在芦茨一带绘画写生,看到刚题在新房门额上面的“山岚耸翠”四个大字。叶老是书画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名家所写,便问李花白是谁。这样李花白就与大画家叶浅予相识了。据说,当时叶浅予对李的书法赞不绝口,称其有大家风范。两人促膝长谈,叶浅予听说李花白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更是格外敬重,对他的诗词书画、彩绘木雕和工艺美术理论评价甚高。两人愈谈兴致愈浓,李花白即兴吟七绝诗一首: 游严子陵钓台 富春江上泛扁舟, 月照钓台碧水流。 奇节严光林泉约, 良朋几度觅封侯。 叶浅予听后暗暗吃惊,没想到李花白的诗词造诣功底也这么深厚,赞赏有加,也即兴口占一绝: 汉时明月迎客星, 笠翁扁舟钓游鳞。 高风亮节照古今, 水光山色怡我情。 临别时,李花白把自己的作品彩雕“水牛”、“红鲤”送给叶浅予,叶老非常高兴,爱不释手,当即回赠新作《故乡诗稿》一部给李花白。 两位老艺术家的友情从此一直延续,晚年李花白在家乡创办艺术馆。叶浅予获悉后,欣然为其题写馆名:“李花白艺术馆。” 2005年,黄潮水后代拆老屋新造“芦茨土屋”,全家人一致认为,老屋什么都可以不要,唯李花白题写的门额“山岚耸翠”连带门框要保留下来,以示纪念。就这样,老土屋的“山岚耸翠”四格大字连带大门框至今完好地保存在“芦茨土屋”院内。 |
原标题: 李花白与芦茨老土屋 |
作者:依 山 网络编辑:皇甫肖烨 |